一、底色淒涼悲壯的抗戰文學軌跡
在古代文學史上書寫愛國主題的作家中,老舍占有奇特的位置,不只因其庚子國難義士之子的成分,更是由于他的抗戰書寫貫穿了古代文學史。老舍的父親舒永壽是京城護軍兵士,殉難于1900年8月15日抵禦八國聯軍的戰斗中。父親的悲壯殉國給老舍的心靈涂上了淒涼悲壯的底色,也種下了恥辱愛國的種子。1917年,老舍就讀于北京師范黌舍,野外演戰時作《過居庸關》:“啼猿促回客,駐馬嘆興亡。丸泥無要塞,執戈誰國殤!”字里行間,升沉跌蕩放誕著屈原《九歌·國殤》的大方悲壯之氣。此時此刻,他所懷想的國殤好漢,未始沒有在“庚子事情”中殉國的父親吧。1921年2月5日,老舍作古詩《海內新聲》,藝術上固然尚嫌老練,但詩中盼望留學japan(日本)的友人在島國“要想法超度他們,/快快脫了軍國的劫運!”(本文一切出自國民文學出書社2008年版《老舍選集》的引文,只隨註釋夾注選集首字、卷數和頁碼,以第13卷第410頁為例,夾注為《老》13:410。)曾經流露出對軍國主義的警戒。1923年,老舍在南開中學任教時頒發的短篇小說《小鈴兒》,本名德森的小主人公,其父早年戰逝世,因此富有愛國心,既恨japan(日本)侵犯者,又恨賣國賊,為此,與同窗“弄一個會”,煉體強身。在這個少年身上,不難找見心底銘記著國殤的作者的影子。老舍的早年習作,即見不忘國對頭恨之根芽,登上文壇之后,跟著思惟的成長與時勢的安慰,愛國主題垂垂發展,到“盧溝橋事情”迸發,其抗戰書寫更是長成參天年夜樹,枝繁葉茂。
寫于倫敦的《二馬》,在分析公民性的同時,也寫出倫敦華工中有一類“有血性的苦工人,不熟悉字,不會說英國話,沒有什么手藝,可是真心的愛國,寧可餓逝世也不作給國度難看的事”(《老》1:609)。1930年7月,老舍應聘到齊魯年夜學任教,見到濟南城墻上的彈痕,得知兩年前日軍在濟南屠戮我軍平易近五千余人、踐踏糟踏我交際職員的情況,由此想到“庚子事情”中戰逝世的父親,不由悲憤交集。他以慘案為佈景創作的長篇小說《年夜明湖》,一改風趣作風,傾瀉了滿腔悲憤,不意書稿交給商務印書館尚待頒發之際,日軍于1932年頭挑起“一·二八事情”,老舍這部泣血之作的手稿連同商務印書館的年夜半個家業焚毀于烽火之中。勁敵壓境,平易近族危機火燒眉毛,而政府政治腐朽,對內橫征暴斂、強剿濫捕,對外拱手揖讓、一籌莫展,乃至平易近不聊生、怨聲載道;公民身上各種精力痼疾附著不往、渾然不覺,五四新文明活動前驅者之發蒙與救亡的雄圖弘願還是一個焦炙之夢。老舍同郁達夫、聞一多等有過海內流浪經過的事況的學子一樣,羈旅異國時對內陸魂牽夢繞,回到故鄉卻發明流弊叢生,不由年夜掉所看、悲憤不已。憤激、掃興、焦炙,使老舍情難自抑,他在1932年創作的寓言體長篇小說《貓城記》里,無情地剖解貓國政治暗中、社會弊病及公民性痼疾的同時,激烈地鞭撻了“矮人”對貓國的侵犯與政客的降服佩服:本國人打出去了,來自地球的中國人“我”盼望與貓國人小蝎一路到火舞蹈教室線往了解一下狀況,仇敵明明在西邊,而貓國部隊卻往東所有人全體潰逃。有知己的年夜鷹、小蝎不忍見國破族亡,決然他殺,無恥的年夜蝎們卻搶先向大都都比貓人矮的敵軍降服佩服,成果被殺。“他們假設分歧抵禦,我不信他們會消亡。我是否決戰鬥的,可是我由汗青上看,戰鬥有時辰仍是自衛的獨一方式;碰到非戰不成的時辰,到疆場上往逝世是人人的義務。褊狹的愛國主義是厭惡的工具,但自衛是本分。” (《老》2:286)盡管這是荒謬顏色濃郁的虛擬作品,可是讀者清楚可以或許感觸感染到“九·一八事情”后愈益減輕的平易近族危機的刺眼折光,“我”的群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真正的設法。
“九·一八事情”給中國人帶來宏大震動,對japan(日本)懷有國對頭恨的老舍尤其痛心不已。japan(日本)在吞并西南的經過歷程中,為詐騙國際言論,時有緩兵之計,公民當局已經寄盼望于“國聯”掌管公理,不願全力御敵。老舍針對此種怪景象,于1931年12月在《齊年夜月刊》第2卷第3期頒發譏諷詩《japan(日本)撤兵了》,諷刺社會上義憤三分鐘熱過之后軍訓操場不見人影,人們只顧面前一己之利,自覺悲觀,敵國之貨照賣,甚至“仕宦紛紜到西南往”。1932年3月出刊的《齊年夜月刊》第2卷第6期註銷老舍的一首古詩《國葬》,獻給一位“愛國的男兒”,由於“同隊的伴侶曾經逝世盡”,無人知道面前這位殉國者姓什名誰、家鄉何方。“中國事你的慈親,/你有四千萬兄弟姊妹。”“你沒有衣冠,/你沒有棺木,/你沒有鮮花,/你沒有悼祝。/頭前插一片木板,用血寫著‘愛國的男兒’,/身上籠罩了幾鍬黃土;/這即是你的國葬,男兒,/男兒,這完全的國旗作你的衾服。”深邃深摯的弔唁、由衷的敬意,獻給一位無名義士。看成者寫作這首詩歌時,心坎深處也許會升騰起本身父親的抽像。只知父親殉國,而未見其遺容,不知其所終,恰是千萬萬萬無名義士發明了中國的汗青。家仇未報,又添國恨,老舍心中怎能不涌動著熾烈的愛國豪情?金風抽豐染紅了樹葉,老舍賦詩《紅葉》,不只想到玫瑰、朝霞、胭脂血,並且想到“流盡了西風,流不盡好漢血”(《老》13:421),篇末注明寫作時光為“九·一八”周年。
愛國情愫在老舍的文脈中源源不竭。1933年1月,《西方雜志》第30卷第1號註銷老舍的《慈母》:“沒見過比它再巨大的工具,/由於它的名字叫‘國’。/在那淫腐的巴黎,/或是極新的赤俄,/我低首獨行,‘中國人’,/背后那么指著我。”“在夢里,我游著雅典與倫敦,/卻像紅蓮綠柳的那片江浙。/我聽著西伯利亞的夜鶯,/或是世界語的金風抽豐瑟瑟,/這些音樂在我心中的頓挫,/是李白杜甫用慣了的平仄。”詩中誇大擁有泰山、揚子江、松花江與洞庭湖的中國,顯然是對1932年3月1日japan(日本)關東軍培植下出籠的偽“滿洲國”的激烈抗議。在中國古代愛國詩的創作上,老舍與聞一多有一個配合點,就是他們較早地摒棄了狹窄的漢族中間主義(包含清末的種族反動認識),深愛汗青長久、文明豐盛與中華平易近族多元一體的中國,并且老舍作品的愛國文脈更長。他在正面抒發愛國情懷的同時,老是隨同著對侵犯者的抗爭、對賣國者的憎恨和對勇敢者的不滿。1933年1月1日,japan(日本)以陸海空上風軍力防禦山海關,中國守軍雖決死抵禦,以陣亡413人、傷174人的價格,斃敵200余名,傷其180余名,但山海關仍是于1月3日掉陷。此前,日軍就已經誘降熱河省主席湯玉麟,湯氏未敢公開投敵。當日軍5萬軍力多路防禦熱河之時,湯氏所轄第五軍團門戶年夜開、節節潰退。湯氏征用car 240輛,于3月2日晚裝其私家財物送往天津;3日下戰書,湯氏率部撤出,留下一個無兵保衛的省會承德;4日午,日軍先頭軍隊128騎“未費一槍一彈,唾手而得熱河省會”,承德武庫所存“新槍兩萬余支,槍彈數百萬發,庫存現洋數十萬元,所有的軍需,盡數資敵”。全國言論一片嘩然,公民當局于3月8日頒令剝奪湯氏熱河省主席一職,徹查嚴辦,張學良命令通緝棄職叛逃的湯玉麟。中國西南軍王以哲、萬福麟、何柱國三個軍,晉軍商震部、東南軍宋哲元部與中心軍徐廷瑤部等,在長城一帶阻擊日軍,從3月9日戰至5月25日。5月31日,中國自願簽訂《塘沽協議》。“依照這個協議,公民當局已在現實上認可japan(日本)占領東三省和熱河省的‘符合法規’性,并把冀東、察北的年夜片領土拱手讓敵,使華北門戶敞開。它標志著japan(日本)侵犯西南打算的完成和周全侵犯華北的開端。”
恰是在這一佈景下,老舍于1933年3月13日在《申報·不受拘束談》頒發譏諷詩《空城計》:“japan(日本)小鬼嚇了一跳,/怎么城里鬧哄哄!/難道空城之計連琴也不彈,/伏兵四起腦殼紛紜失落?/登高一看笑嘻嘻,/本來宿將精勤練競走。/年夜車小車齊向南,/黃沙滔滔風浩浩;/千箱萬箱行李多,/悲壯鼓動感動私囊飽。”惱怒與憎恨在嘲謔中難以縱情宣泄,心中的怒火好像地底的巖漿不竭翻滾、沖撞,追求迸發的出口。1933年7月16日,他在《論語》第21期頒發《病中》:“蒲月害背痛,六月患拉稀,/腹背兼受攻,抵禦誓持久!……既已炙我背,復欲裂肚皮。/一往二三里,一落千丈兮。/攜紙苦奔忙,腮枯眉漸低,/三思而后行,腿弱目炫迷!/松下問孺子,言師床下啼。/院北花深處,昨夜已成溪!”1933年夏季,老舍簡直患有背疾,但賦以成詩,盡非概況上的打油戲謔,實則為國度憂心如焚。1932年2月初西南全境即已失守,1933年5月又掉往冀東察北年夜片領土,這豈不是“腹背兼受攻”?日軍不可一世,公民當局自願簽訂《塘沽協議》,恰是“攜紙苦奔忙”;熱河為北京北年夜門,此刻年夜門敞開,所謂“抵禦誓持久”,是無法,抑或敷衍,或許竟是遠慮。但對于老舍來說,這是難以接收的,所以才寫下如許一首調笑掩抑著沉痛與惱怒的詩篇。
“盧溝橋事情”之前,老舍在小說中重要是揮灑其笑劇的鋒利筆鋒與悲笑劇融合的風趣顏色,反應社會底層的艱苦悲苦,鞭撻社會丑惡,分析各色人格與北平文明所表征的中國文明,而對平易近族危機、國度命運的親密追蹤關心則重要見于新舊體詩與漫筆等體裁。風趣作家即便批駁社會、憂心國是也時帶風趣語調:《救國難歌》(1932年12月1日《論語》第6期)諷刺社會上以作秀為救國舉動之膚淺、乏力;《持久抵禦》(1933年2月20日《申報·不受拘束談》)批駁政府以“持久抵禦”粉飾怯弱畏戰;《致富神咒》(1933年5月《論語》第16期)鞭撻假公濟私發“國難財”;《賀〈論語〉周歲》(1933年9月16日《論語》第25期)嘲諷禁屠、“伐鼓媚龍王”、建道場、獎券救國等所謂救國良策。同魯迅的《新的“女將”》《宣揚與做戲》《中華平易近國的新“堂·吉訶德”們》等雜文比擬,固然矛頭有別,但宗旨可謂同調。除了傾吐愛國衷情、諷刺可恥逃將、批駁脆弱政府,也有掩抑不住復仇豪情的篇章,如1933年5月《文藝月刊》第3卷第11期所載古詩《打刀曲》:“叮當,叮當,嘔叮當,/殺敵的鋼刀,再打!……你們在火線上殺,呼——嗞,/我們在這里頭打,叮當。”
待到“盧溝橋事情”迸發,中華平易近族積郁多年的苦悶與惱怒好像巖漿普通噴涌而出。老舍忍痛離別老婆兒女,先赴武漢,翌年到陪都重慶,直至抗克服利。周全抗戰給老舍文先生涯帶來的顯明變更,在中國作家中頗具典範性。
一是由闊別政治走向時期年夜潮。老舍早年困窘,幸得劉惡人大方解囊才得以上學,后逐步解脫貧苦。在對東方文明的吸取上,他接收的是基督教文明中溫順的一翼,并與保守的社會反動思惟堅持必定的間隔。“辛亥反動”顛覆了封建帝制,給中國汗青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更,這無疑是宏大的社會提高,老舍天然認同這一汗青趨向。可是,身為滿洲八旗之一正紅旗的后裔,他的少年記憶里留下了“辛亥反動”之時某地成功者對掉往抵禦力的旗人甚至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孺老幼也施以自覺“仇殺”風聞的印記;傳統文明中根深蒂固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認識曾經轉化為所有人全體有意識,社會意理把對封建獨裁弊病的否認與對晚清喪權辱國頹勢的義憤部門地轉移到滿族頭上,老舍對此也有未便明言的感觸感染。但越是頂著有形的壓力,越是自發地走向國度認同,由於只要在多元一體的中華平易近族與多平易近族共和的國度中才幹找到心靈的撫慰舞蹈場地與依靠。因此,在其創作中,呈現了顯明的牴觸:一方面盡量繞開黨派政治,另一方面卻不時觸及國度政治。japan(日本)周全侵華,使中國墮入存亡生死的地步,抗日救亡成為中國各族國民繞不開的最年夜政治。老舍放下闊別政治的“潔癖”,義無反顧地投身時期年夜潮。他在《藝術家也要殺上前往》一文中說:“明天的一個藝術家必需以他的公民的標準往效力于國度,不然他既已不算個公民,還說什么藝術不藝術呢?”(《老》17:244)老舍將血汗傾瀉于抗戰時代最年夜的政治——抗戰開國,在很多作品里表達對國度主權的代表——抗戰當局——的信任。好比在話劇《誰先到了重慶》中,“主人公吳鳳叫輔助弟弟鳳羽逃出北平失守區往重慶餐與加入抗戰,本身則留在北平刺殺japan(日本)軍官和漢奸,最后以身殉國”,吳鳳叫在就義前說,“仍是我先到了重慶”。盡管缺少火線與敵后疆場體驗,老舍仍是寫出了失守區抗戰題材長篇小說《火化》,并將其連載、出書,這不只如他所說是為了換取生涯必須的稿費,更是要表白本身對國度的立場,為了趕走侵犯者,本身寧愿吞咽下這枚藝術的澀果。
二是由單槍匹馬及同仁抱團走向“年夜兵團作戰”。老舍固然早年經許地山先容參加文學研討會,1932年又參加標榜風趣的《論語》作者步隊,但他對社團門戶并不熱情,在創作上更是天馬行空的獨行俠。而抗戰開國是平易近族年夜業,比以往更需求組織化、團體化。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應運而生,老舍由於文學成就明顯,組織才能與處事才能早已展示出來,並且既無官方佈景,又無保守顏色,國共兩黨均樂于接收,所以被推薦為總務部主任。在文協成立后,老舍就撰寫了《快樂得要飛了》,表達本身為作家年夜連合而狂喜的心境:特性懸殊、自負實足的作家,“在國旗前,他們低首降心,自認藐小;把常日小我的自是改為集團的信任,把常日小我的好尚改作配合的愛惡——全平易近族的愛惡。……這是多麼的胸襟與心胸呢!”(《老》14:134)老舍還在頒發上文的統一期特刊上的《進會誓詞》里表現:“在我進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贈給我一塊短碑,刻上: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里。”(《老》14:135)抗戰時代,老舍掌管文協日常任務,張羅經費,聯絡會員,接濟急難,代表文協赴火線后方采訪慰勞、列席文協各類運動,為文協費心無量、鞠躬盡瘁,文協在政治復雜、經濟拮据的戰鬥佈景下一向保持到抗克服利,作為“年夜管家”的老舍功不成沒;與此同時,他筆耕不輟,建樹卓越。老舍往世多年以后,親人在其墓碑上雕刻:“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里。”老舍當得起這一樸實而高貴的墓志銘。
三是由純文學走向雅俗交錯、報刊與舞臺互濟的多重空間。老舍重新詩與新小說起步,小說、詩歌、散文小品等均有佳作。抗戰軍興,他接觸通俗兵士,發明新文學在情勢上與工農兵民眾另有不小的間隔甚至隔閡,遂盡力從平易近間文藝情勢中吸取無益的養分,測驗考試以群眾基本深摯的平易近間文藝情勢表示抗戰內在的事務。他樂于“自討苦吃”,鼓詞、相聲、三字經、歌詞、洋片唱詞、小曲稿、京劇、河南墜子等,都勇于測驗考試。1939年12月31日,他在致陶亢德的信中寫道:“寫鼓詞也好,寫舊劇也好,有人要我就寫,有效于抗戰我就寫。如許,寫的欠好是實情,我的心氣可是以而越來越起勁;我感到我的一段鼓詞設若能激勵了一些人往拼命抗戰,就算盡了我的菲薄的氣力。”(《老》15:503)實在,土生土長的淺顯文藝也能表示巨大視野與深入內在。年夜鼓書詞《打小japan(日本)》前溯至japan(日本)侵犯朝鮮、琉球,近從其挑起“盧溝橋事情”說起,控告japan(日本)侵我地盤、屠我國民、毀我黌舍等擢發難數的罪惡,贊我軍平易近在盧溝橋、南口、上海勇敢抗敵的豪舉,陳說我方“持久抗戰神巧計”、正面抵禦與敵后游擊的計謀戰術,闡釋俄國遲早“必來互助”、英法也不會一味聽任japan(日本)到手的世界年夜勢——作品如同抗日戰鬥戰局成長、計謀戰術與國際情勢的藝術描寫與淺顯闡釋,這般復雜的內在即便在一篇新文學作品中也難以表示。平易近間文藝情勢自有其樸素、活躍之處,像小調《參軍樂》從正月唱到尾月,將風俗不雅念、時令特色、東風冰泮、花紅柳綠、端陽粽子、七夕傳說、山中百果、玄月登高、十月冷衣、冬月雪飛等寫進小調,軍平易近情深、抗戰必勝表示得活潑天然,待到沙梅譜曲之后,便很快傳播開來。老舍的作門風看并未是以而下降,反而博得更多受眾的愛好。在曩昔并不熟習的話劇方面,老舍也支出了有數血汗,創作出《國度至上》(與宋之的合著)、《張自忠》等九部劇作。雖是新兵,但用功甚苦,必有收獲,《桃李東風》就取得了公民當局教導部首屆優良腳本獎。恰是由于積聚了豐盛的經歷,1957大哥舍寫出了20世紀中國最凸起的經典話劇《茶館》。無論是創作的多少數字仍是體裁摸索的廣度,老舍都可謂抗戰文學的休息模范。之所以做出如上選擇,獲得這般豐富結果,正由於在老舍心中一直是“國度至上”。
二、國度認識燭照下的抗戰視野
跟著投身抗日救亡的時期年夜潮,老家教舍的文學創作目光也投向更為遼闊的世界。他追溯汗青,遠看將來,將根須深深地扎進硝煙彌漫的抗戰實際,對大眾語重心長地發蒙,對英烈發自肺腑地贊譽,對腐惡切齒痛恨地貶低,其視野之廣、洞見之深,皆因國度認識燭照。
(一)以國度認識喚起大眾覺悟
老舍常常從國度生死與小我命運關系的角度啟示大眾愛國之心,《善心》里說:“這是已到你還想在世不在世的時辰了,別認為一點善心便能教炸彈不落在你的頭上。有國度,全好;亡了國,全完。把後方兵士放在你的心田上,他們是你的一切。毀家而保國,家仍以興;國亡了,有家又如何呢?”(《老》14:85)《為小伴侶們作歌》唱道,“一群小好漢/發展戰鬥中/看慣了飛機——不懼怕/長年夜也往學航空/聽慣了槍炮——不懼怕/為國報仇有氣度/打垮東瀛小鬼/中華有好兒童/年夜中華 好兒童/愛國的小好漢”(《老》13:446)。《保我河山》表示中華英雄的意志:“命可舍,/頭可碎,/要保住巨大中國。”(《老》13:452)《抗戰平易近歌》之一《大師忙歌》歌風淺顯而國度認識凸起:“有英雄,國不亡,/年青的好兒郎”;“不求佛,不燒噴鼻,/愛國的不遭殃。”(《老》13:453)年夜鼓書詞《打小japan(日本)·序》里再三誇大國度認識:“這是國度年夜事,人人都當關懷,都應為國度出點力才對。”(《老》12:573)《丈夫往從戎》全詩五節,由張曙譜曲,廣為傳唱,此中也凸起了國度認識:“為國效忠逝世,/千年留美名;/……兒子成人知愛國,/保我中華享承平;/只要那些無意漢,/才在家中過平生。”(《老》13:457)老舍的國度認識不只凸顯于雜文的分析與詩歌的抒懷,並且見之于小說敘事。1938年7月刊于《抗戰文藝》第1卷第12期的短篇小說《敵與友》,描述張村與李村固然世代為仇,可是在japan(日本)人打抵家門口時放下仇怨一路抗敵,借以呼吁大眾摒棄褊狹看法與成規陋習,一路扶植并穩固國度。
(二)誇大中華平易近族連合抗戰
中國汗青積厚流光,以黃河、長江及遼河、珠江流域等為發源地的文明彼此交錯并融匯相鄰文明,漸次強大為胸無點墨的中漢文化,以文明為紐帶構成了多元復合的中華平易近族。盡管在數千年的汗青中,中華平易近族外部也有沖突,但總的趨向是彼此依存、融合一體。鴉片戰鬥以來,由于列強的步步緊逼與東方平易近族不雅念的影響,“平易近族”一詞的近代意義逐步代替了宗族之屬與華夷之辨的傳統意義。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粹術思惟變遷之年夜勢》中提出“中華平易近族”的概念。1903年,在闡釋瑞士政治學家伯倫知理(Bluntchli Johann Caspar,1808—1881)的學說時,梁啟超更認同“合國際本部下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的“年夜平易近族主義”,即“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躲,構成一年夜平易近族”。1905年,梁啟超在《汗青上的中公民族之察看》中指出:“現今之中華平易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大都混雜而成。”晚清反動黨——從興中會到華興會再到中國聯盟會——已經對元末明初朱元璋的標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接濟斯平易近”加以生發改革,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建合眾當局”(興中會)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均勻地權,創建平易近國”(中國聯盟會)等標語。但跟著情勢的成長,到1906年12月,孫中山在《平易近報》初刊周年慶賀年夜會演說中便不再提“驅除韃虜”,而專述平易近族主義。待到“辛亥反動”成功,各平易近族同一為中華平易近族成為各方共鳴。后來,鑒于列強與國際少少數平易近族決裂主義者打算從“五族共和”中尋覓“平易近族自決”甚至決裂的罅隙,中國官場學界越來越罕用“五族共和”,而代之以“中華平易近族”。1939年,顧頡堅強調中華平易近族全體性的文章標題就叫《中華平易近族是一個》。
20世紀20年月起,japan(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言人、甲級戰犯松岡洋右等就開端宣傳“滿蒙性命線”實際。1932年3月1日,japan(日本)一手謀劃的傀儡政權以“滿洲國當局”名義頒發了所謂“《開國宣言》”,宣布“滿洲國”成立。3月9日,清朝末代天子溥儀就職偽“滿洲國”的“在朝”。9月,與japan(日本)簽署了《日滿議定書》,japan(日本)當局正式認可偽“滿洲國”,而偽“滿洲國”認可japan(日本)在滿洲的特別好處。1934年,偽“滿洲國”改稱偽“滿洲帝國”,“在朝”改稱“天子”并于3月1日“即位”。1933年起,在japan(日本)要挾迷惑下,察哈爾境內的錫林郭勒盟副盟長德穆楚克棟魯普(簡稱德王)等以“自治”為名,先后組織蒙古軍當局、蒙古同盟自治當局等項目紛歧的蒙奸政權,為日所用,與公民當局平起平坐。可是,蒙古族國民不情願屈服于japan(日本)侵犯者,紛紜走上抗日疆場,成建制的蒙古馬隊更是令日軍膽冷。作為多數平易近族作家,老舍抗衡戰時代的平易近族題目非常追蹤關心,為中華平易近族連合抗戰高唱贊歌。1939年前后,老舍詩文里比以往更多地呈現“中華平易近國”之國名、國旗與四千萬五萬萬公民。東南犒軍途中,老舍曾到甘肅榆復興隆山祭掃成吉思汗陵墓,亦無機會目擊蒙古族抗日馬隊的風度。犒軍回來后,1940年1月,他在《政論》第2卷第6期頒發《蒙古青年停止曲》:“蒙古青年是中華平易近族的青年!/國仇必報,不準仇敵侵進漢北,也不準他犯到海南!/五族一家,同苦同甘。/蒙古青年,是中華平易近族的青年,/快如風,人壯馬歡!/把中華平易近族的仇人,東海的日寇,趕到東海邊!”此詩節拍明快、鏗鏘無力,恰與蒙古族青年馬隊“頓時如飛”“壯氣無邊”的氣概相諧共振,詩中誇大“五族一家,同苦同甘”“蒙古青年是中華平易近族的青年”,正可見老舍國度認識之強。
東南犒軍,老舍一方面把年夜后方與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感謝傳達給後方將士,另一方面也從中受害頗多,收獲之一就是加深了對東南主要性與復雜性的認知。“從汗青上說,這里才是中漢文化的起源地,這里有周秦列圣先賢的宅兆;我們本日爭奪領土的完全恰是要對得起創業開疆的祖先,捍衛東南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義務”;“再從平易近族上宗教的不雅點下去說,東南又正是蒙躲與其他平易近族的配合集居、榮辱相干的處所,也是回教喇嘛教與其他宗教相會相成的地點。平易近族間宗教間的關系經由過程傑出的政治與教導,就會相安合作,成為開國御侮的巨大氣力;聽天由命,題目是并非無法處理的”。(《老》14:228)正由於有了如許的熟悉,1940年春,老舍與宋之的悵然接收回教救國協會的委托,一起配合完成了表示回漢連合保家衛國的四幕話劇《國度至上》。劇作固然沒有波折復雜的情節,但在抗戰佈景下重視并化解回漢牴觸,確有深摯的生涯基本與急切的實際意義,因此廣受接待。1940年4月5日,腳本由中國萬歲劇團在重慶國泰年夜劇場開端公演。首演當天,《掃蕩報》第4版註銷“《國度至上》公演特輯”,有評論者說:“從《國度至上》里,我們看到了精誠連合,‘官’與‘平易近’是一顆心;在japan(日本)匪徒的侵犯之下,不只數十年的小我私仇完整消失了,就是宗教間的隔膜也掃清了。”《國度至上·序》中說起,這一腳本“在渝演出屢次,甚為勝利。以內在的事務為回漢聯袂抗日,故回教人士均悲觀其表演;噴鼻港,西安,蘭州,成都,昆明,年夜理,恩施等處演出時均得回胞熱鬧援助”(《老》9:101)。
(三)表示正面疆場將士的愛國情懷
臺兒莊戰爭喜報傳來,老舍以文協名義撰寫《告慰臺兒莊成功將士書》,郁達夫、盛成代表文協于1938年4月16日赴臺兒莊犒軍時,帶上這封信的印刷品送給火線將士。信復興奮與感念之情如陽春三月和熱東風劈面而來:“臺兒莊的成功,使全世界的人都換了一對眼睛來看我們中國人”,“全世界的人開端熟悉我們的巨大,敬佩我們的平易近族回復的決計與勇氣”,臺兒莊的成功“更將在汗青上永遠成為年夜中華平易近族回復的光彩留念碑”。(《老》15:520)《二期抗戰》《陪都贊》里也寫到河南戰爭、津浦路戰斗與遠征軍赴緬作戰等後方將士的戰績,表達了對中國必勝、前途弘遠的等待教學場地。
在老舍以往的作品里,甲士往往為負面抽像,周全抗戰給中國部隊重塑抽像供給了汗青契機,老舍對勇敢抗日的甲士不惜贊美之詞。他在《年夜時期與寫家》一文中動情地寫道:“我看見一位傷兵,腿根被子彈穿透。穿戴一身被血,汗,泥,滲透糊硬的單衣,閉目在地上斜臥,他的創傷已不許他坐起來。金風抽豐很涼,地上并沒有一根干草,他就在那里閉目斜臥,全身發抖著。可是,他口中沒有一句牢騷,只不時展開眼睛了解一下狀況輪到他往受療治沒有。他痛,他冷,他饑渴,他忍受,他等著!”(《老》17:112)年夜鼓書詞《打小japan(日本)》從吉星文團盧溝橋抗戰寫起,南口之戰翰墨漸濃,“有一回全營都殉難/只剩下了一小我/為等援軍他不退/心生妙策把氣沉/單獨往返運炸彈/放在要道兩山根/看著仇敵已攻到/炸彈齊發山崩石也焚/小鬼三軍被炸逝世/尸不全來骨不存/這時我們的援軍到/齊伸年夜指喊進云/憑你一人這么守山口/真乃智勇雙全年夜義人”(《老》12:579)。老舍詩文里對舍生忘逝世、血染疆場的千萬萬萬愛國甲士老是佈滿敬意與感謝,由於他深知,恰是這些勇于就義的兵士保衛了內陸的權力與莊嚴,延綿了中華平易近族的長久汗青。
對批示作戰的愛國將領,老舍也是贊譽有加。《打小japan(日本)》述及淞滬會戰時,即有“軍長師長都名將/已經百戰膽包身/張治中將軍有神勇/張發奎綽號是鐵軍/名將如云士如虎/殺得仇敵血成津”(《老》12:580)的描寫;唱詞《二期抗戰》稱讚臺兒莊戰爭中率部鏖戰為臺兒莊年夜捷立下功勛的五十九軍張自忠軍長等。1940年5月16日,時任第三十三團體軍總司令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5月底,老舍以凝練的筆觸作《張自忠將軍的戰績與殉國顛末述略》。8月26日,老舍完成了他在抗戰時代所作範圍最年夜的腳本——四幕話劇《張自忠》。劇作先是論述張自忠將軍往南京陳述北平淪陷實情,官兵熱切渴望張將軍回來率部奔赴火線;接著經由過程別人之口道出臨沂之戰的慘烈——茶葉山爭取戰打了七天七夜,刻家湖往返奪了四次,臨沂一仗光是營長就傷亡了四十來位;繼而表示張部苦戰四個月而沒有獲得休整,又接收了保護退卻的號令;最后直接表示1940年5月棗宜會戰鄂北杏兒山之戰中張將軍的壯烈就義。這部話劇在傾情歌唱張自忠將軍對國度的忠心耿耿與烽火中臨危不懼決死搏斗的同時,也講述了他治軍無方、愛兵愛平易近、整肅軍紀的業績。
(四)刻畫延安、敵后疆場與“萬里山河圖”
由于中日經濟、軍現實力相差懸殊,抗日戰鬥必定是一場耐久戰。論述耐久戰之計謀思惟最為體系、最為深入者,當首推1938年7月結集的毛澤東的《論耐久戰》。《論耐久戰》指出,“兵平易近是成功之本”,“戰鬥的偉力之最深摯的本源,存在于大眾之中。japan(日本)敢于欺侮我們,重要的緣由在于中公民眾的無組織狀況。戰勝了這一毛病,就把japan(日本)侵犯者置于我們數千萬站起來了的國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進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年夜跳,這匹野牛就非燒逝世不成”。國民戰鬥是耐久戰的主要保證,抗日戰鬥的停頓證實了《論耐久戰》的思惟深入性與邏輯周密性。
對關乎中華平易近族存亡生死的抗日戰鬥,軍事家、政治家在著作中表達關于計謀戰術的思慮,文學家、藝術家也將本身的察看思慮與社會共鳴經由過程藝術情勢表示出來。老舍在年夜鼓書詞《打小japan(日本)》第四段《持久抗戰操必勝各路游擊有決計》里唱道:“他雖占了我國城和市/可是不敢出城找不受拘束/在鄉下他也只靠鐵道路/不敢往四鄉隨便溜/這由於我們有游擊隊/處處與他難堪尷尬刁難頭/好比說北平城被仇敵占/西山就有我們結寨在山溝/碰見賊兵殺個凈/白日不動夜里把營偷/遇機遇更往拆鐵道/劫餉劫糧劫馬牛/小鬼真是心慌意又亂/只顧逃生把工具丟/這都是我軍出的好主張/真是有勇又有謀/部隊散開在各地/平型關年夜戰鬼子愁/japan(日本)最好的兵和將/聲勢赫赫往前游/我軍都潛伏在山里/年夜氣不出臥山溝/比及仇敵都進山谷里/手榴彈雨點往下投/賊人摸頭不是尾/網羅密佈把命休/空有鋼車不克不及動/前擁后擠亂啾啾/空有馬隊沒處跑/馬仰人翻像滾球/空有年夜炮難開仗/棄甲丟盔抱著頭……” (《老》12:582—583)在1938年2月21日出刊的《文藝月刊·戰時特刊》上,老舍又頒發鼓詞《游擊戰》,宣揚游擊戰的需要性,并且告知大眾如何以除奸、后勤保證聲援部隊,如何練兵習武、焦土政策、遞送諜報、學文明、開平易近智、耕田游擊兩相統籌,最后再舉動員:“游擊戰法救中國/是個男兒宜照行/網羅密佈急擺好/金身羅漢也無靈。”同年5月24日,重慶《新平易近報·血潮》所載新畫片唱詞專有一節《年夜雪山中的游擊隊》。在1938年5月20日頒發于長沙《抗戰日報》的鼓詞《二期抗戰》里,老舍也藝術地闡釋了耐久戰計謀:“抗戰二期非不成,/最后成功必屬咱,/japan(日本)要的是前三槍,/預計當面三刀告捷還。/我們不中這陰謀,/不慌不忙穩穩安安,/拉停戰線四面打,/漸漸全把小鬼整理完。/我們地年夜平易近又廣,/誰敢奪我錦山河,/小鬼人少不敷用,/我們前后擺佈攻上前。”待到毛澤東《論耐久戰》雄偉計謀與公民當局所定“積小勝為年夜勝,以空間換時光”的方針廣為人知,老舍更為自發地在創作中宣揚耐久戰思惟。1939年3月11日,他在《抗戰畫報》第24期所載古詩《二期抗戰》中寫道:“二期抗戰更齊心,/好漢越打越精力;/河北山西游擊隊,/神出鬼進斬仇敵;/……從北到南萬里路,/一條陣線一條心。”同年4月11日,他在重慶《中心日報》上頒發專門注明“游擊隊歌”的《打》。僅過一個多月,他又在5月14日北碚《嘉陵江報》上頒發古詩《好新聞》,欣喜地陳述:“南方喲處處/睜開了游擊!”
此前,老舍對于游擊戰、正面疆場、敵后疆場、陜甘寧邊區與依據地的清楚重要限于消息、冊本及友人先容。1939年6月28日,他隨全國慰問總會北路慰問團由重慶動身,南至襄樊,北迄五原,東達洛陽,西抵青海,行經內江、秋林(第二戰區司令主座部駐地)、綏德、米脂、延安、榆林(二十一軍團軍團長鄧寶珊將軍駐地)、潼關、老河口(第五戰區司令主座部駐地)、平涼、西寧、吳忠堡、陜壩(第八戰區副司令主座兼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傅作義將軍駐地)等地,一路奔走,幾度脫險,12月9日返渝,歷時五個多月,穿越八省,橫跨一、二、五、八、十等五個戰區。此次前后方遠程跋涉,使得老舍對正面疆場與敵后疆場,尤其是三度到訪的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心地點地延安有了切近的察看與切身體驗,極年夜地拓寬了他的視野。老舍此次遠行最主要的創作結晶,是總共二十七章、三千余行的長詩《劍北篇》。固然寫作斷斷續續,固執于用韻,長詩不無遺憾(拜見《老》13:251—252),可是,將淺顯文藝融進古詩創作,加強古詩的平易近族顏色,這一摸索是值得確定的。早在五四時代,胡適、劉年夜白、劉半農就已經測驗考試將平易近歌引進古詩;1932年景立的中國詩歌會盡力踐行左聯的文藝民眾化主意,穆木天、楊騷、任鈞、蒲風等在古詩淺顯化方面獲得了可喜的成就;周全抗戰迸發后,陜甘寧邊區詩人應用信天游平易近歌體、陜北說唱等平易近間文藝情勢抒懷敘事,結出了豐富的果實。身在國統區的老舍既放下身材創作淺顯文藝,又將清代可配曲演唱的長篇敘事體裁“後輩書”等平易近間膾炙人口的淺顯文藝伎倆用于古詩創作,記游、繪景、敘事與抒懷交錯匯通,成績了一部雅俗融合、聲韻豐滿的長詩,為新文學的平易近族化民眾化供給了可貴的經歷。固然由于各種緣故未能完成寫出萬行、至多六千行長詩的宏愿,可是,《劍北篇》睜開的巨大視野在抗戰詩歌中當屬數一數二、不足為奇。
《劍北篇》之《短序》里就點出了抗戰狼煙征程乃是“中華回復的亨衢” (《老》13:252)之時期主題,浮現出中華兒女奮起救亡的雄渾氣氛。《劍北篇》中多處描述正面疆場軍隊,如《潼關》寫守軍緊盯住對岸仇敵的一舉一動,用槍炮“把仇敵——像些老鼠——困逝世在巖穴!/有時辰成群的匪徒上了劃子,/想把持住巨浪向城里防禦,/我們的槍比我們的黃河更不留情,/冷靜的,正確的,使黃浪釀成鮮紅!”(《老》296—297)《南陽》贊譽一支有著光彩戰績的軍隊:“看,看那軍旗,晨風里莊重飄灑,/……它曾低垂在南口的峻嶺奇崖,/掃蕩著倭寇像風卷荒沙,/在它的莊嚴光榮之下,/沒有退避,只要沖殺,/每一條漢子都忘了身家;/這精力,教鮮血染赤了南口的風沙。/教狂傲的‘皇軍’了解了害怕;/……帶著居庸南口的赤色如霞,/又在臺兒莊上吐放光華。”(《老》13:322—323)《秋林》描述了第二戰區主座司令部等機關1939年1月起駐扎秋林帶來的喜人變更,二十年來黃龍山里匪盜橫行的“黃龍年夜學”,被培育抗戰干部的“平易近族反動年夜學”代替,三五人家的小土嶺釀成了窯洞三百,“到晚間,山腰燈火,點點層層,/恍似遠不雅噴鼻港,樓宇騰空!/土山對列,填澗成坪,/土坯的會堂雄立傍邊;/這窯洞的文明,黃土的工程,/茅茨土階,而美若王宮!” (《老》13:362)鄧寶珊將軍早在“盧溝橋事情”之前即認同中共《八一宣言》主意,力促“西安事情”戰爭處理,推進國共一起配合抗日。周全抗戰迸發后不久,鄧寶珊擔負第二十一軍團軍團長,坐鎮榆林,與八路軍協調相處,配合捍衛黃河防地。《清澗——榆林》一節里,作者欣喜地描述鄧將軍駐扎的榆林古鎮:“長街十里,城扁街寬,/堅厚的墻垣,寬闊的病院,/展戶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勢。”(《老》13:377)北平是老舍永恒的念想,現在他在榆林古城看到“略具北平的局勢”,可見情感上的切近。
更為可不雅的是對延安的傾情描述。《宜川——清澗》一節先寫作者遠了望見延安時的等待:“山光塔影,溪水回旋,/清冷嘉嶺,夾衛著雄關;/我們等待著人稠影亂,/萬家燈火,氣熱聲喧”;但初度所見倒是:“暮色里疏星點點,/城里城外一片段瓦頹垣,/寂寂的水,默默的山,/山腰水畔微繞著流煙!”(《老》13:368—369)這是由於延安古城遭遇了侵犯者的蠻橫轟炸,可是,“這中華的鐵鏈,牢牢相纏,/節節進骨,掙不開,扯不竭,/使張牙舞爪的人馬啊,步步深陷!”(《老》13:370)血肉筑成的新的長城,仇敵休想炸斷,詩人終于看到了炸不毀的延安:“看,那是什么?在山下,在山間,/燈光閃閃,火把團團?/那是國民,那是商舖,/那是呀劫后新創的:/山溝為市,窯洞滿山,/山前山后,新開的菜圃梯田;/噢,侵犯者的炸彈,/有幾多氣力,幾許威嚴?/聽,抗戰的歌聲仍然未斷,/在新開的窯洞,在山田溪水之間,/壯烈的歌聲,聲聲是抗戰,/一向,一向延到年夜河兩岸!/在這里,長發的文人光腳長年,/他們寫作,他們扮演,/他們把抗戰的熱忱傳佈在平易近間,/嘲笑著,他們看著仇敵的炸彈!/焦慮的海盜,多么不幸,/轟炸的威風啊,只惹起歌聲一片。”(《老》13:370—371)當他再到延安,“在山溝窯洞里備受接待”,又唱出了新的歌贊:“男女青年,諧音歌詠,/中西樂器,獨奏聯聲,/自制的歌,自制的譜,由平易近族的心靈,/唱出果斷抗戰的熱忱;/為了抗戰宣揚,話劇舊劇兼重,/應用平易近歌與秦腔,把戰斗的常識教給民眾。”(《老》13:378—379)老舍歷來無黨無派,但對國度忠心耿耿,“九·一八事情”后,目睹japan(日本)侵犯者氣概洶洶、得寸進尺,而公民黨政府卻急于在南邊“剿共”,遂不由在《貓城記》里對政黨政治擺佈開弓。“盧溝橋事情”后,共產黨開辟敵后疆場艱難抗日,使他對共產黨有了新的熟悉,到訪延安后親眼看到一派生氣蓬勃的新景象,不由自主地在詩歌中流露出對邊區的敬佩和贊譽。
慰問團遠程跋涉,穿越汗青,切近實際,慰問將士,接觸群眾,老舍把一路的實際不雅感歸入長詩的視野:戰事方面,有關口的苦守、出乎意料的奇襲、地利的助戰、戰爭中的軍平易近協同;“抗戰開國”的扶植方面,有路況運輸、水力發電、武器修造、農耕收獲、山野本地貨、糧草、外相、堿與鹽、油田、棉炭;日常生涯方面,有老友相逢、壯丁操練、士女游玩、兒童游戲、山東馬戲;文明生涯方面,有驚心的口號、淺顯的壁報、河南墜子、漢調京腔。詩中也反應了戰鬥形成的畸形:戰時河口人稱“小漢口”,“這浮動的繁華虛掩著悲涼,/以肉身作本錢的女兒就有好幾千!/有的是蓬隨風轉!/有的是家破人亡,以羞辱換來茶飯,/平易近族的潔白,啊,只能以抗戰清理!”(《老》13:328)
作為紀游詩,《劍北篇》對名山勝川天然風景睜開潑墨般刻畫:“似巨鯨之口”的“那雄奇巨大的夔門”、“像野馬疾走”的群山、“拔出青云”般的峰巔、“川北咽喉的劍門”,還有“終南山上的云氣往還”、“涇渭二河的流進遠煙”、華清池溫泉“千古噴鼻熱”、太華蓮峰朝霞染紅……加倍令人年夜開眼界的是黃土塬上的別致景不雅:“初秋的東南,也許勝過春里的江南!/風輕露重,噢,金瓜赤棗的秋原!/似醉的高粱高揚著紅臉,/微黃的谷,雪白的棉,/紅梗兒的蕎麥矮矮的成片,/噢,白云滿天!”(《老》13:353) “了望成嶺,嶺上卻仍是田園;/一層一層,遠進云煙,/處處是高山,處處又是土山,/每一座土嶺之上是一看平川。/有時辰兩地之間,/隔著千丈的土澗,/在溝澗的兩岸,/人們可以扳談,/若想握手,也許車走上半天!/有時辰,上邊是田,下邊是田,/小小的村卻在中心,/幾家窯洞,犬吠雞喧,/壁立的黃土是天作的墻垣;/頭頂著綠田,腳踏著綠田,/田下田下流著炊煙。/噢,這風趣的高原,/豎當作嶺,橫當作田,/不知有多高,也不知有多遠,/千里萬里,層層不竭,/綠黃的地浪流往西北。”(《老》13:354—355)詩史數千年,可曾有過對塬優勢光這般鐘情的潑墨般刻畫?誠如學者所贊:“《劍北篇》既是贊頌內陸年夜好河山的歌,又是頌贊平易近族傳統文明的歌,既是一曲期盼中華平易近族振翅高翔之歌,又是一曲鼓舞古國文明嬗變強大之歌。”從氣概之雄壯與視野之宏闊來看,《劍北篇》頗有南宋趙黻繪畫長卷《山河萬里圖》的品格。長詩在豐盈的聲韻中回響著汗青的足音與實際的戰鼓,漸漸睜開的壯闊畫卷中,有年夜江的洶涌與群山的險峻,也有小溪的清亮與高塬的厚重,有火線將士的決死搏擊,也有后方扶植的可喜成績與蒼生的日常生涯,社會與天然相依相生,汗青的光彩與實際的活力消息交錯。可以說,《劍北篇》就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抗戰時代山河萬里圖。
三、《四世同堂》的家國情懷
“盧溝橋事情”之后的六年多,老舍全身心投進抗戰大水之中,在掌管文協日常任務的同時,創作了大批體裁多樣的作品,但在他最善於的長篇小說方面,僅于1943年12月11日完成了一部11萬字的《火化》。由于缺乏生涯體驗,這部以失守區城市“文城”為佈景的作品顯得硬澀而漂浮,老舍不由為此而焦炙。1943年9月9日,夫人胡絜青帶著三個後代逃離失守的北平,顛沛轉徙,于11月17日離開重慶北碚,因戰鬥而天各一方六年之久的一家人終得團聚。夫人向他和伴侶們訴說本身在失守區的所見、所聞、所感,侵犯者的一樁樁暴行,北平市平易近的各類反映,使得老舍對北平國民在japan(日本)侵犯者鐵蹄下的苦楚、辱沒和對抗有了逼真的清楚。北平,對于老舍而言,不只是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並且是其創作的源泉。老舍心中沉靜多年的北京圖景被激活了,壓制已久的小說創作豪情在胸中洶涌激蕩,一部多卷本長篇小說開端在他的心中醞釀。1944年1月,汗青任務與創作特性彼此碰撞、彼此契合而激起的靈感終于付諸筆端,他開端了百萬言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的寫作。盡管身材欠佳、庶務繁忙,且戰局的持續受挫讓人憂慮,但由于創作的思路回到了本身熟稔其脈搏跳動氣味吐納的北平熱土,老舍的筆觸馬上活躍起來,文字也有了靈氣。近百萬言的《四世同堂》,不只是老舍抗戰時代甚至其全部文先生涯中的鴻篇巨制,也是中國抗戰文學史上範圍最年夜的長篇小說。皇皇巨著,如同失守區的全景圖,反應出國民的辱沒、磨難與對抗,浮現出百姓蒼生激烈誠摯的家國情懷,也折射出作家的巨大視野與人性情懷。
《四世同堂》不只反應失守區國民的磨難與對抗,並且著意表示北平市平易近家國情懷的淬煉與升華。作者在抗戰的特定佈景下,審閱并鞭笞封建文明的負面性,挖掘并弘揚傳統文明的優良頭緒,提醒中國文明精力更換新的資料的趨向與遠景。實在,對文明傳統破舊立新、傳承成長,恰是五四新文明活動的未竟任務。老舍的後期創作,在人道束縛、特性束縛等發蒙宗旨的表示上頗下工夫;周全抗戰時代,其創作仍然延續著特性束縛、人道束縛與女性束縛的發蒙線索,但平易近族束縛與國度認識曾經上升為主調。作品寫道:“有很多像瑞全的青年人,假若手中有兵器,他們會頓時往殺敵。常日,他們一聽到國歌便寂然起敬,一看到國旗便覺得高興;他們的心一點也不狹窄過火,可是一提到他們的國度,他們便不由的,有一種近乎客觀的,牢不成破的,不容有第二種見解的,看法——他們認為他們本身的國度最好,並且盼望它會永遠完全,光亮,旺盛!他們很自負可以或許如許,由於這是汗青上所沒有過的新公民的景象。他們的自負自負,使他們沒方法不深恨japan(日本)人,由於japan(日本)人幾十年來天天在毀傷他們國度的莊嚴,損壞他們的領土的完全;他們預計光彩的在世,就非起首對抗japan(日本)不成!這是新公民的第一個義務!”(《老》4:48)恰是出于這種覺醒,錢仲石舍生取義,瑞全衝鋒陷陣。當有城市淪陷,北平小先生被驅逐上街,揮動著“年夜japan(日本)萬歲”的小旗游行慶賀,就連不像仲石、瑞全那樣具有自發的國度認識的黃包車夫小崔也氣憤萬分,罵道:“不了解是誰——japan(日本)人仍是中國的漢奸——出的如許的盡戶主張,講授生們在國慶日到天安門往向仇敵磕頭。”(《老》4:271)錢默吟由自命不凡的文人釀成一個為國度回復而不畏就義的懦夫,在他披髮的“神符”上躲著一首詩:“用滴著血的喉舌,/我向你們請求:/分開那沒有國旗的家門吧,/別再戀戀不舍!/國度在召喚你們,/像慈母召喚她的兒女!/往吧,脫往你們的長衫,/長衫會使你們顛仆——/跌進了宅兆!/在明天,你們的號衣應該是戎服,/你們的領土不是曾經釀成疆場?……走吧,國度在召喚你,/國——家——在——呼——喚——你!”(《老》4:472—473)瑞宣讀了這首藝術上算不得怎么好的古詩,心坎被深深震動。固然一時無法像三弟瑞全與錢默吟那樣投進抗日斗爭,但他承諾贊助劉棚匠家人以支撐他出城抗日,到后來更是本身直接餐與加入地下抗日斗爭。尤桐芳四歲被拐賣,八歲學藝,十三歲被徒弟強橫,后來被賣給冠曉荷做姨太太,她固然出身凄苦、位置低微,但認識到本身“不只是個小婦人,而也是個公民,她一定可以或許作出點有關于國度的事”(《老》5:676—677)。后來,她果真懷揣著手榴彈往了有japan(日本)軍官在場的游藝會,固然由于japan(日本)軍官開槍損壞了她扔手榴彈的打算,但為維護中槍的文若霞,尤桐芳就地遇難,也不掉為以身殉國的巾幗義士。國度,在平凡的日子里,對于通俗的北平市平易近來說,似乎與己有關,待抵家園被侵占、蹂躪、搶奪,北平市平易近才會親身覺得國度的價值。抗克服利的新聞傳來,失守八年之久的北平在交代之前,japan(日本)兵尚未解除武裝,但japan(日本)人降上去太陽旗,中國人則終于掛出了本身的國旗。此時的北平,即便沒有像延安、重慶、昆明等地那樣為成功而游行、喝彩,但從頭升起的國旗仍是給了人們些許撫慰。
《四世同堂》提醒出大眾的國度認識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嬗變過程,展現出中國文明在抗戰中棄舊容新、淬煉升華的成長態勢,與此同時,也痛切地指出傳統文明里的惰性,尤其是鋒利地批評了此中腐化魂靈的糟粕。老舍素以笑與淚融合的風趣譏諷見長,這部愁云覆蓋的《四世同堂》里,也不乏笑劇的光線。愁城淚眼,不只有悲哀之淚、郁悶之淚,也有微哂之淚、諷刺之淚。祁白叟有一種皇城根下老北平人的傲氣,自負只需家里老存著全家夠吃三個月的食糧與咸菜,如有太平盛世,就“打開年夜門,再用裝滿石頭的破缸頂上,便足以消災出亡”(《老》4:3)。japan(日本)人侵占北平八年有余,欺負剝削無所不消其極,祁白叟一籌莫展,連子孫也生命不保。即便是抗克服利后,他仍以四世同堂為最高幻想,可是,經過的事況了這場國難,他究竟認識到國若不保、家亦難存。作者以風趣的筆觸描繪祁白叟的性情,讓人不由流下融合著同情與微哂的酸澀之淚。迷信家牛傳授城府深、學問年夜,自認為可以超脫世事,可是,japan(日本)人豈能等閒放過他。牛傳授被來歷不明的兩槍嚇破了膽,屈身附逆,出任北平偽當局教導局長。由於“他涓滴沒想到什么恥辱與時令,平易近族與國度”(《老》5:659),成果失落落進漢奸的泥塘。假如說對牛傳授如許的腳色重要是憐惜其缺少國度認識的糊涂,鄙夷其人格的脆弱,那么,老舍看待冠曉荷、年夜赤包、瑞豐、菊子、李空山、藍東陽之類利欲熏心的漢奸,則是賜與其辛辣的諷刺。詳細來說,作者年夜致采取了三種方法:一是無私、貪心、陋俗、無恥、殘暴的縱情裸露,讓其在可愛至極的同時也見出荒謬好笑。如祁瑞豐是祁家的不肖之子,鼠目寸光、私利至上、自作聰慧,毫無混跡宦海的才能卻削尖腦殼追求官職,成果屢屢碰鼻,偽科長的交椅尚未坐熱,就被莫名其妙地撤了差,連本身的老婆也另投藍東陽的懷抱,正所謂賠了夫人又折兵;見間諜狐假虎威有利可圖,便假充間諜尋霸術利,沒想到最后反倒送了命。二是肖像、舉止的漫畫式描述,讓其盡顯丑陋乖張。冠曉荷對japan(日本)侵犯者極盡諂諛之能事,見到上門抄家的japan(日本)憲兵,他“把臉上的笑意一向輸送到腳指頭尖上,全身像剛發青的春柳似的,柔媚的給他們鞠躬”(《老》5:855)。年夜赤包頤指氣使,“她的喜怒哀樂都是年夜起年夜落,整出整進的;只要如許說末路便末路,說笑就笑,才幹表示出她的氣魄與氣度,而使她像西太后”(《老》4:54)。年夜赤包到祁家為瑞豐“榮升”科長道賀,她的大張旗鼓,第一聲笑嚇跑了樹上的麻雀,第二聲笑嚇退了兩個孩子,第三聲笑把祁白叟和天佑太太都趕到炕上往睡倒,並且都收回不見客的哼哼。不無夸張的描寫既表示出年夜赤包的粗野,同時也反應了祁家人對她的討厭。三是善人惡報,天誅地滅。如出賣錢默吟、各式諂諛侵犯者的冠曉荷,最后被奴才填進“消毒”的巨坑生坑;化盡心血謀取到妓女檢討所所長的年夜赤包,到頭來被奴才抄家關押,發狂而逝世;毫無廉恥、高攀漢奸的胖菊子,想當這個所長而不得,本身卻沉溺墮落為妓,流浪異地,不知所終;奸邪膚淺、自作聰慧的藍東陽,往japan(日本)葬身于原槍彈的撲滅性衝擊;等等。把背面人物的卑劣無恥作夸張性的描述,繼而寫出善人自有惡報的終局,借助命運之神來處分并嘲弄他們,這種帶有濃烈大眾文學顏色的寫法,對于作者與讀者而言,疏解憤激的心思意義年夜于文學藝術的審美價值。固然笑劇分寸感的題目或有切磋的空間,但風趣與譏諷簡直加大力度了對險惡權勢與文明弊病的鞭笞力度,使文明批評可以瑜伽場地或許天然地滲透這部失守區題材的作品,進而擴展了主題視域。從藝術表示的角度來看,由笑劇性情、笑劇場景、風趣語調等組成的笑劇顏色,與失守區生涯的喜劇氣氛構成一種奇特的張力,二者既有反襯效應,也有調理感化。愈是喜劇氣氛凄冷,愈能見出笑劇性的荒謬;反之,愈是加以笑劇性的過度聲張,就愈能強化喜劇後果。從瀏覽心思來說,過度的笑劇交叉幾多可以或許緩解一點喜劇帶給讀者的宏大壓力。悲笑劇融合是老舍創作自始而來的作風特征,《四世同堂》在復回作者所熟習的創作熱土的同時,也堅持了他所善於的風趣作風。如許一來,他就取得了甕中之鱉般的創作不受拘束。
《四世同堂》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人物運動的重要舞臺,但視野卻遠遠超越小羊圈胡同甚至北平。“八·一三”上海抗戰的炮聲一時震開了北平人頭上的黑云,“祁瑞宣的眉頭解開,胖臉上擁起一浪一浪的笑紋,不知不覺的低聲哼著岳武穆的《滿江紅》”(《老》4:82)。保定淪陷,年夜戰三個月后上海失守,臺兒莊年夜捷,廣州淪陷,武漢撤守,長沙年夜捷,汪精衛叛國,歐戰迸發,珍珠港事情及其引爆承平洋戰鬥,美國轟炸japan(日本)外鄉并投放原槍彈,japan(日本)降服佩服等,都能在小羊圈胡同聽到回響。第三十六章以“杏花開了。臺兒莊年夜捷”(《老》4:419)開篇。臺兒莊年夜捷是正面疆場抗戰的第一次年夜捷,此處的“杏花開了”,既是陽春三月天然氣象的寫實,也是為成功而喜悅的抒懷。第七十九章描寫又一個“七七”到了,“japan(日本)人把五色旗收起往,而賣給大師彼蒼白日旗。旗上還有新添的一條黃布,下面印好:‘反共戰爭開國’。他們不熟悉這個黃條,也不信下面的那幾個字。低下頭,他們不敢再看那說謊人的旗子”(《老》5:962)。這里寫出了北平市平易近對南京汪偽當局的惡感,也留下了japan(日本)操控偽滿傀儡政權改動平易近國草創時的國旗五色旗與汪偽當局改動平易近國國旗的陳跡,細節描述具有汗青價值。說韻梅仁慈、堅韌時,順帶贊譽鄉下的婦女“因漢子往參軍,而擔負起筑路,耕田,挽救傷兵的任務”,并稱讚西南的抗日女好漢們“騎著快馬,荷著洋槍”,“在叢林或田野,與仇敵決戰苦戰”。(《老》5:971)
第八十二章經由過程瑞全東南行之所不雅、所感,描述黃土高原所代表的年夜后方,表示抗戰使都會青年更熟悉到中國的淵博與潛力。“中國,此刻他才清楚,有那么多分歧的氣象,地勢,風氣,方言,物產;中國年夜得使他狂喜,懼怕,發抖。”(《老》5:989)河道與村落帶有似乎原始的堅實與質樸,“他想,新的中國大要是由這些堅實質樸的氣力里發生出來”;“他也愛那些腳踏在黃土上的農人,他們耕植的方式是保守的,他們的教導簡直是等于零的,他們的生涯是極端艱難的,可是他們老實,謹嚴,良善,節約。只需他們聽清楚了,他們就(哪怕他們本身須受餓呢!)不吝拿出食糧,金錢,甚至于他們的後輩,獻給國度。他們沒有北平人那樣高雅,聰慧,能說會道,可是他們,他們,負起抗戰的所有的義務;中國事他們的。是他們,把秦嶺與巴山的巨石鏟開,修成公路;是他們,用一筐一筐的灰沙,填平水田,筑成了飛機場;是他們,當仇敵離開的時辰,燒了衡宇,牽了牛馬,跟著國旗退卻;是他們,把後輩奉上火線,把傷兵從疆場上抬救上去。”“有如許的國民,才有吃不飽,穿不熱,而還能兵戈的兵。有他們,‘原始的’中國才會餐與加入古代的戰鬥。”“他們不了解幾多世界年夜勢,甚至不熟悉本身的姓名,可是他們的心中卻印著兩三千年傳下的品德,碰到事要分辨個長短。假若他們不了解此外,他們卻了解japan(日本)人不講理。這就夠了。他們全用血肉和不講理的人見個高下。由於山水的阻隔與路況的未便,使他們明顯渙散,可是文明的汗青與傳統的道義把他們拴到一處:他們都是中國人,也自負是中國人。”(《老》5:989—990)瑞全到東南與鄉平易近們一路任務、一塊兒抗敵,把他所了解的教給鄉平易近,也向鄉平易近進修他所不了解的。唱歌、演戲、寫文章、騎馬放槍,甚至認定了紅褲子綠襖的鄉間姑娘比北平的招弟更都雅。瑞全的東南之行,不只睜開了一幅恢宏抗戰圖——此中有壯闊古樸的河山,有覺悟的抗戰軍平易近,有血染的疆場,有敵我反復爭取的地盤,也有軍平易近的生孩子生涯,還有政府對大眾和常識分子不信賴的怪僻眼色;並且譜寫出一部都會常識分子的心靈奏叫曲——第一次分開北日常平凡,瑞全還只是血氣方剛的愛國青年,待到四年后東南回來,淬火成鋼,眼界年夜開,沉穩堅韌,他“已不是祁家四世同堂的一環,而是獨當一面的一個新中國人”(《老》5:1032)。
作為一部控告與鞭撻japan(日本)侵犯罪惡的小說,《四世同堂》在japan(日本)竟也遭到好評。這不只由於早在1943年即已出書的《駱駝祥子》日譯本為老舍博得了盛譽,更由於《四世同堂》在鞭撻japan(日本)侵犯罪惡的同時,也展示了japan(日本)軍國主義者動員的侵犯戰鬥給japan(日本)國民帶來的磨難。如住在小羊圈胡統一號院的japan(日本)老太婆,兩個侄子被征調往疆場當炮灰,侄媳婦被征為營妓,兩個年幼的孩子成為孤兒。那時,到前門車站往接陣亡者骨灰的japan(日本)人何止一人,美國拋擲在廣島、長崎的原槍彈更是殃及大批japan(日本)布衣。更為japan(日本)讀者所敬佩的是,老舍也描繪了一號院japan(日本)老太婆所代表的甦醒的japan(日本)人,并且賜與的翰墨遠遠跨越對驕橫者、兇蠻者、服從者、沉醉者的描述。這位japan(日本)老太婆生在加拿年夜,長在美國,后來隨其父在倫敦經商,看見過遼闊世界,了解japan(日本)部隊的罪惡,她仇恨japan(日本)的命運為軍國主義者所掌控,也從戰鬥狂人動員的周全侵華戰鬥甚至“珍珠港事情”看見了japan(日本)必敗的終局,為japan(日本)平易近族在侵犯戰鬥中所犯下的罪惡深表不安、真摯報歉,并撫慰內心不安的瑞宣:“你的仇敵遲早必掉敗!”(《老》5:821)老舍“消解了japan(日本)老婦人的平易近族成分認同感,進而將其塑形成一位有著全人類巨大視野的幻想抽像。這位超出了平易近族中間主義的japan(日本)老婦人抽像,依靠著老舍心目中的幻想和烏托邦想象。老舍將本身對于戰鬥的冤仇、對于戰爭的嚮往及對于美妙人道的尋求都表現在了如許一個異國抽像身上”。
在既往的研討中,老舍的風趣作風和說話進獻獲得了充足的確定,論及抗戰書寫,則多認為其精力可嘉而成就不年夜。但是,綜上所述,老舍的抗戰書寫起步早、視野遼闊、情感誠摯、思惟深奧、中華平易近族認同自發、國度至上顏色激烈,這不只對于加深熟悉老舍的創作特性與文學建樹進而正確論述古代文學史上貫串一直的救亡圖存線索非常需要,並且對于熟悉中華平易近族多元一體之古代過程亦有特別的意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