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找九宮格共享空間潤濤:魯迅門第考–文史–中國作家網

作者:

分類:

要害詞:魯迅 魯迅研討

持久以來,受周氏族人親朋著作1及紹興魯迅舊居建筑範圍交流的影響,學界多誇大周家曾是紹興的巨姓看族、唸書世家,雖因承平天堂活動、族人不事生計等緣由家境式微,但富家世家的遺風氣存。這種對魯迅門第的習氣性描寫,因脫嵌于明清紹興社會汗青語境,與史實已有相當間隔,遑論以之為據,猜測家族原因對魯迅思惟成長和創作心思的影響所發生的誤差。2本文擬在後人結果的基本上,借助處所文獻,重建明清紹興社會汗青現場,考辨魯迅門第的汗青原形,以期為重識魯迅思惟出發點供給史實支持。

一、 “年夜富家”與“小康”

在傳統中國,一個家族成為處所社會的巨姓看族,必需在先世事功、經濟實力、學銜品秩等方面有凸起表示,至多要具有其一。考核魯迅家族在明清紹興社會中的位置,須從這三個重要方面進手,停止史料辨析,接近史實原形。

關于先世事功方面,周以均在《越城周氏支譜》(以下簡稱“《支譜》”)中說:“余家本姬姓文王之后,子孫以國為氏,世居汝南,代有偉士。傳至有宋而有濂溪公,纘承道學,為世巨儒。厥后舒展全國,無處無之。但世次長遠,支派莫得其詳。”3周氏族人的燈籠上標識“汝南周”,即源于此。魯迅的祖父周福清《浙江鄉試朱卷》稱“鼻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國公,學者稱濂溪師長教師,從祀文廟”。魯迅丁酉年(1897)購置正誼堂本《周濂溪集》,庚子年(1901)寫《蓮蓬詩》“好向濂溪稱凈植,莫隨殘葉墮冷塘”,即有致敬先祖的意味。周作人早年所作日誌詩文,不只簽名“汝南介孫氏”、“汝南駒隙生”、“溓溪甲申生”、“汝南甲申生”、“汝南星杓氏”,並且更進一個步驟簽名“漢真將軍后裔”,與漢代名將周亞夫扯上了關系。但假如對祖孫三人的行動作一歷時性考核的話,則發明:周福清現存手稿、文字、印章簽名“介孚”“周福清”“會稽周福清”等,大要僅科舉測試時才自稱為周敦頤后人;周氏兄弟成年以后,少少說起本身與汝南周氏、周敦頤、周亞夫的關系。可見,周福清攀扯名人只是為了測試經歷都雅,周氏兄弟攀扯看族則屬于年幼無知的孟浪之舉。后來周作人本身就對這種高攀名人心思有所檢查和批駁:

會稽姓周的富家很不少,但和我們都是同姓不宗。他們家譜上的世系從南北宋列記上去,有的可以上達漢唐,有五六十代之多,我們的便不可,從始遷祖算起到我們這一輩才有十四代,以三舞蹈教室十年一代盤算,只要四百年的汗青……普通家譜的措施,始遷雖是晚近或微末,卻可以往別找一個闊的鼻祖來,最通俗的是拉住那做過《愛蓮說》的周茂叔,愛好往上爬的還可以硬說是周公之后,大師弄慣了也不認為好笑,可是我們的家譜上不曾采用此法,干脆說逸齋公以前不成考。

既然名聲顯赫的祖先查無實據,那么只好從周氏始遷祖起考核其門第流變,及其經濟實力在明清紹興社會的地位。周福清在《恒訓》中說:

予族明萬歷時,家已小康。述先公祭田俱萬積年置。累世耕讀,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小七房,韞猴子生七子。合有田萬余畝,寺庫十余所,稱年夜富家焉。逮嘉道時,族中多效奢靡,遂掉其產。復遭十七爺房爭繼,訟至京師,各房中落者多,而我 高祖派下小康如昔也。自我伯仲輩不事生計,侄輩繼之,賣田典屋,財產盡矣。

這應當是影響學界對魯迅門第論述的最主要的史料之一,值得重返明清紹興社會的汗青語境,考辨“年夜富家”與“小康”的原形。

《支譜・譜例》云:“吾周氏自始遷祖逸齋公于明正德間徙居越城竹園橋,而字諱生卒不詳,宗支世系亦無可考。” 一世逸齋公即魚化橋周氏6鼻祖,能進城、住臺門即意味著家境殷實,已離開農業膂力休息,與“耕”的聯絡接觸能夠僅限于收租和院中種菜自娛。此后人丁旺盛,幾回再三分炊遷居。五世述先公遷居清道橋東首安橋河沿。《支譜》說他“家無余貲,尤好施予,遇歲饑,嘗出粟活人,雖自食饘粥亦澹如也”7。述先私有七子,其第二子周煌(即韞猴子)為舉人,第三子懋俊被舉為鄉年夜賓,余者五報酬捐職國子監生,人丁旺盛而能唸書,歉歲歉收而能助人,闡明家庭經濟前提相當不錯。六世韞猴子遷居偏門外跨湖橋,又生七子。其第五子樂庵公又徙至福彭橋,購買老臺門假寓,開辦“尊德”“崇德”寺庫,是為福彭橋周氏鼻祖。周福清所說“年夜富家”時,即乾隆、嘉慶年間六世韞猴子、七世樂庵公時,彼時魚化橋周氏近四十個房族,共擁有寺庫十余所,田萬余畝。

明清兩代,紹興府除官田(公田)外,平易近田(私田)多為封建田主所占有,持久保持著地盤高度集中的局勢:

清嘉慶、道光年間,嵊縣竹溪鄉財主錢萬祥(1789-1879)……應用荒歉戰亂,兼并山川地步1萬余畝,此中水田近5000畝;十里竹山一向延長到諸暨境內,并開設紙竹房13處;道光年間(1821-1850),嵊縣長樂鎮錢炳旺,應用手中囤糧,在歉歲以每畝300斤稻谷的地價,兼并農人地盤1.2萬多畝。當時,諸暨縣佃農以禽獸比方田主,有‘四只象’(占地萬畝以上)、‘八頭牛’(占地5000畝以上),‘三十六只累灰狗’(占地1000畝以上),‘七十二只陳閹雞’(占地500畝以上)之說。8

據史料記錄,乾隆年間紹興“八年夜士紳為陳、趙、袁、杜、徐、李、吳、田” 9,錢萬祥、錢炳旺等人未能躋身此列,遑論魚化橋周氏。或有人以“門當戶對”為由,引述七世周渶迎娶酒務橋史善慶(貤贈光祿年夜夫兵部尚書、云貴總督)長女,論證周家曾經進進富家之列。實則只需稍作考核,即見本相:史善慶的貤贈官職緣于其子史致光;史致光早年為拔貢生,充湯溪縣教諭,直到乾隆丁未年(1787)考中狀元,宦途才逐步發財,而史善慶長女卒于乾隆己亥(1779年),可見周、史兩家訂親時,史氏尚未進進紹興富家巨宦之列。周渶確有不俗的經濟實力,但又因他直接地形成魚化橋周氏的式微。魯迅的高祖周珄曾這般講述:

我 曾祖輩族人行十七者,善居奇,積財二三十萬。娶陸氏,生一女嫁舊族,無子將納寵。陸悍而狡,偽稱有妊,買貧家子冒己子。族人以異姓亂宗訟。陸遍賄當途,族人幾得誣陷罪,乃赴省赴都,訟始得直。官斷逐假子而立侄。家遂落,族人亦多破家。族議:陸氏不準進宗祠。10

此即上文周福清在《恒訓》中所言的魚化橋周家“遭十七爺房爭繼,訟至京師,各房中落者多,而我 高祖派下小康如昔也”。周福清的高祖,即福彭橋周氏鼻祖樂庵公的獨子周渭,字熊占,故人稱熊占公,屬周氏第八世。“高祖派下”,天然是周渭以下的福彭橋周氏(以下無特別闡明,“周氏”“周氏家族”等均指福彭橋周氏)。那么福彭橋周氏的“小康”又若何呢?

《支譜》中說,周渭“生而孝友,比長端謹,多智略,能以材力起其家。初,樂庵公眾僅小康,每歲足自給外,囊無多金。公積貲,擴先緒,置典庫,親司出納,不十數年而家年夜起”11,購置房產,建造新臺門、過橋臺門,為周氏家族奠基了較為雄厚的經濟基本。周渭以下,人丁旺盛,九世分致、中、和三房。致房下分智、仁、勇三房,智房下又分興、立、誠三房,魯迅的曾祖周以埏即興房鼻祖;仁房又分禮、義、信三房,后來攙扶幫助周氏瑜伽場地兄弟赴江南海軍書院肄業的周慶藩即出自義房。中房下分忠、恕兩房,忠房下又分慎、裕兩房。勇房、和房在十一眾人丁單傳,未再分房。福彭橋周家分家時,依照斗室守老的準繩,和房、勇房、恕房住老臺門,智房、仁房住新臺門,中房住過橋臺門。九世周宗翰(即佩蘭公,致房鼻祖)繼續祖業,平生從事典當生意。他在往世前一年所寫的《分書》表白,致房擁有679畝田、佩公祭田140畝、唸書田20畝,而福彭橋周氏共有田產能夠到達2759余畝,且“尊德”“崇德”兩爿典當仍然存在。12至十世忠房周其琛開設寶來飾店、會亨銀號,利潤豐富,家族經濟實力進一個步驟加強。

跟著時光的推移,各房族因棲身周遭的狀況的陶冶,構成了分歧的營生之道和精力氣質。樂庵公最後在清道橋安橋側河沿開設“尊德”典當,后來又在老臺門開設“崇德”寺庫。于是老臺門的和房、勇房、恕房繼續了貿易傳統,精于算計,投資利潤低、風險小的田產(重要為和房)、典當(重要為勇房)行業。“他們普通都是吃貿易飯的,並且年夜大都是當朝俸,他們的人生不雅是‘關門吃飯’,‘外婆家火著,只需我媽在家里,管它做啥’。他們都奉行這種格言的”13,對社會公益工作介入度較少。家族的年夜書房設在新臺門,棲身于此的智房、仁房多以繼書噴鼻為業,生計方面僅留恰當田產收租,堅持穩固支出,又在其他兩個臺門的財產中進股分紅,風險適中,具有高傲矜持、過于幻想的特色。像十世周瑩平生斤斤于制藝,餐與加入八科鄉試未能朝上進步,赍志而沒,便是典範。過橋臺門的族人既不像新臺門族人那樣苦讀詩書、不事生計,又不像老臺門族人那樣同心專心經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砥行修名、黜浮務實、熱情公益,成為名副實在的儒商。周其琛一方面運營會亨銀號、寶來飾店,一方面關懷社會,努力公益工作。“道光庚子,海氛偪姚江,欽差揚威將軍統師進援,閭裡騷擾,平易近不克不及安。時杜稼軒姻長襄辦籌防,為年夜帥所倚重。王父(即周其琛)首請嚴軍令、明規律,閭里賴之。又思兵糧支絀,倡捐朱提三十流。兵輟,得敘鹽運司知事銜”,“有生子不克不及舉者,則捐金使人乳哺之;歲冷,備衣襦與鄰里貧寡;疫作,購良藥以施”。14后來周其琛的兒子周以均、周以增,孫子周錫祺、周錫嘉積極介入社會公益工作,實乃家風使然。

族人周冠五對福彭橋周氏壯盛時代的經濟狀態有如下描寫:

福彭橋周氏自七世祖樂庵公遷居福彭橋起至十一世這一階段,大要有百余年的時光,為福彭橋周氏的黃金時期。以房產而論,除老臺門、新臺門、過橋臺門三所巨宅外,從福彭橋至都昌坊口南北雙方的小街屋、小室第大都為周氏一切。和房并在福彭橋南堍和過橋臺門櫛比之處造有別墅名之曰:小過橋臺門。年夜云橋和年夜街、亨衢一帶也有周氏的房產。至于地步,則南門外、偏門外簡直都為周氏一切。依據上代的傳說,每屆收租的時辰,周氏租船未經開出以前,各姓租船都在遲疑張望,一定要等周氏租船開出和佃農議完租水以后,各姓租船剛剛開出。15

衡宇、田產狀態多有實據,議租之事得自傳說,雖不克不及完整視為信史,至多闡明周氏家族在都昌坊一帶具有相當的經濟實力,但不宜過高估量。

或有人根據現存紹興魯迅舊居,評價周氏家族在清代紹興社會的經濟位置。但這需求對紹興魯迅舊居狀態作歷時性的考核,并選擇公道的參照系,才具有壓服力。就周家三臺門而言,獨一完全保留上去的是老臺門,五開間四進,規范貴氣奢華,有年夜戶人家的景象,但這并非是周家一己之力建築的成果。1861年,承平軍攻占紹興府城,寧王周文嘉以老臺門為王府,“拓地造花圃,輦石壘山,人牛喘漢……購花木,通泉沼”16。束縛后,當局出資補葺,老臺門方有本日的氣象。周家新臺門除橘子屋、百草園外,均被朱閬仙改建過,束縛后又經當局頗無力度的翻修,高峻絢麗與紹興現存的其他臺門構成顯明反差,已非昔時舊不雅。重新臺門全體看,前后六進,範圍很年夜,但后面的建筑并不規范。百草園內,菜畦、瓦屑堆、廢地、糞缸、毛坑雜陳,缺乏富家居所的景象,這在必定水平上代表了周氏的經濟狀態和文明咀嚼。就參考系的拔取而言,“紹興城里五萬人,十廟百庵八橋亭,臺門足有三千零”中的臺門年夜多曾經消散;衡宇建造多受地形、家庭生齒限制;現存臺門主人的階級屬性、補葺狀態,均影響著參考系的公道性。實在,我們無須將百草園和紹興巨賈趙焯、趙鏏父子建築“省園”對照,無須和小皋埠秦秋伊在當臺門建築的“娛園”對照,甚至也無須和皇甫莊旗桿臺門中假山疊翠、樹木掩映的花圃比擬17。單是周氏西鄰梁家年夜臺門中百十竿淡竹的竹園,即非略顯冷傖的百草園所可相比,令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很是愛慕18。盡管魯迅舊居建筑具有必定範圍,但與現存的李家臺門(原為四進)、探花臺門(原為五進)、杜家臺門(五進)、皇甫莊旗桿臺門(六進)的建筑面積、氣概比擬,也未能首屈一指,更不要說像呂府十三廳、伯府第等那些巨宦的宅邸了。

實在,紹興府城的“年夜戶人家每家都不只一個臺門,像先前的‘陳、趙、袁、杜’,以后的‘徐、李、胡、田’,最后的‘徐、鮑、張、王、平、陳、許、姜’等等,都是有兩個三個或四五個臺門”19,在紹興社會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此處“先前”、“ 以后”、“最后”年夜致對應乾嘉道、咸同光、清末平易近初三個時代。像會稽東浦村杜氏,經十一世濟之公盡力運營財產而家年夜起,又在康熙年間design全殲溫州、臺州一帶的山寇,獲得官方犒賞而成為巨富。道光庚子年英軍犯紹,十三世杜煦首捐款三千緡,其子杜寶辰帶領鄉紳設準備局,練兵修城,廣募防堵,籌劃三載,兩逐英軍特務,英軍遂知紹興有備而未犯紹興,揚威將軍奕經登門造訪杜稼軒三天,徵詢御友好策,并囑其掌管經略紹興軍事。20像徐氏在承平軍犯紹時代與李、胡、田等三大師族輸捐巨資平亂。徐樹蘭是以以舉人標準被授兵部郎中,后改候選知府,旋因母病回鄉。徐樹蘭平生努力處所公益工作,創設豫倉、救疫局、清節堂,捐資筑三江至斗門一帶里塘一萬丈,建言“以工代賑”年夜興水利,總辦平糶解救萬余饑平易近。1896年又與羅振玉等在上海組織農學會、開辦《農學報》,在昆山新陽一帶購地百畝用于推行實驗列國果木劣種……尤令人注視的是徐樹蘭1897年捐洋銀1000元(后增至4000元)模仿天津中西書院二等書院,開辦紹郡中西書院,為紹興舊式教導之嚆矢;1900年又出資32900余兩白銀,捐7萬余卷躲書(有人參考嘉業堂圖書館的購書價錢,估量折合白銀3萬余兩),開辦近代中國第一個公共藏書樓——古越圖書館。21比擬之下,1918年周氏家族《盡賣屋契》上整座周家新臺門估價洋6200元整。《越城周氏支譜》中,周氏族人也是多以勸捐辦賑、監造工程的成分呈現,至于捐資多少數字則鮮有記載。此外,紹興醬園業、綢莊業、典當業、茶業、鹽業等發財,世代經商者甚多,富饒者不在多數。在都昌坊,魯迅“曾祖母的外家——戴家臺門離老臺門只要四五家門面,是一排朝南的屋子,也是深宅年夜院”22,梁家年夜臺門、壽家臺門雖不及周家臺門,但都有必定範圍。是以,周家以其資產狀態屬于紹興社會的中產階層應無貳言,未能躋身紹興富家之列也是不爭的現實。周福清自稱“小康之家”盡非謙辭。

傳統中國社會尤重流品,個人工作亦有高低清濁之分。一個家族成為社會富家,不只需求相當的經濟基本,還需求經由過程獲取學銜品秩,獲得名流位置及其特權,介入社會事務。名流有正路、異途之分:經由過程科舉測試成為名流被視為正路,以捐納成為名流被視為異途。名流又有下層、基層之分:下層名流斧正途出生的仕宦、進士、舉人、貢生(包括各類貢生)和異途出生的仕宦;基層名流指生員(包含各類生員)和異途出生的監生、例貢生,且下層名流在進仕、行使社會職責、婚喪祭奠典禮甚至日常衣冠穿戴等方面,均和基層名流有著顯明差別。23依清制,布衣可捐貢監、封典、職銜,“捐事戶部捐納房東之,收捐或由外省,或由部庫,或省、部均得報捐。咸豐后,并由京銅局。凡報捐者曰官生,部予以據,曰執照。貢監并給國子監照”。24就此而言,《越城周氏支譜》中凡標注“捐職”、“國子監生”而未進過學的族人均屬異途出生。周作人就曾向紹興魯迅留念館募捐過曾祖周以埏的戶部執照及監照。“誥封”是朝廷對官員及其先代、妻室援予爵位或稱號,“誥贈”“貤贈”“覃恩貤贈”則基礎上是因后報酬官而得的封誥。這般考核以后,承平軍進紹以前,福彭橋周氏正路出生的下層名流僅周以均一人。

周以均于道光十年(1830)浙江鄉試高中經魁,之后餐與加入三次會試不中,遂潛心力行,不求做官,道光十九年起在里門授徒。因鄉試同年、道光庚子年(1840)進士、處所名紳沈元泰的扶攜提拔,周以均得以介入社會公同事業,對晉陞家族的社會位置起到要害感化。道光二十八年,應紹興知府王德寬延邀,分修《會稽邑志》;二十九年,紹興水患,介入勸捐辦賑,疏江筑塘。咸豐二年,奉山長宗稷辰、知府徐榮令,司理蕺山書院院務;三年應浙江巡撫黃宗漢檄委,追隨沈元泰招募練勇,監修城垣,持續數年幫辦籌餉局務。是以,周以均在咸豐五年以挑撰知縣報捐國子監學正,隨帶加二級;咸豐七年,經浙江巡撫何桂清奏保,賞加光祿寺署正銜;咸豐九年,以內閣中書候銓并敘員外郎銜,又經浙江巡撫胡興仁保奏,賞加四品銜。其間主講鑒湖龍山書院,任龍山書院山長,又隨沈元泰監造三江閘側石塘。至承平軍進紹,已有及門門生周丙堃、陶謨、周寶瑛、阮寶霖、胡福增、陳爾幹考中舉人。由此,周以均逐舞蹈場地步成為紹興社會的著名名流。

在傳統中國,遵守“門當戶對”傳統的聯婚往往是宗族之間停止資本互補、強強結合或親上加親的手腕。周家年夜致自九世起與年夜戶人家、官紳階級聯婚的頻率逐步增添。九世,周宗翰次女適道光辛卯科舉人、甲辰科進士、福建龍巖直隸州知州(正五品)馬百慶;周鑒,配候選按察使經過的事況郭鴻女;周釗配廣東按察使經過的事況(正七品)凌德奎女。第十世,周珄配江西承平寺巡檢(從九品),署藍山縣知縣勞烈祖女;周其琛配州同銜(從六品)余年夜年女,次女適咸豐辛亥恩科舉人、山河縣訓導陶謨;周其珹四女適欽加知府銜、福建云霄廳同知(正五品)章熙嗣子、捐職州同章辰。第十一世,周以埏女適捐職同知章湘云三子、州同銜候選府經過的事況章錫侯;周永年配乾隆戊辰科狀元、軍機年夜臣、東閣年夜學士(正一品)梁國治曾孫女、福建正和縣知縣(正七品)梁承綸孫女、捐職按察使經過的事況梁念恭女,長女適道光戊子舉人、丙申恩科進士、紹興府湖州府傳授(正七品)唐廷綸子、錢塘學附生唐恭安,次女適道光己酉拔貢候選教諭杜衡繼子;周誥配嘉慶己未科進士、翰林院庶吉人、江東北昌府知府(從四品)朱淥女;周之錞配山東曹州府知府(從四品)潘尙楫次女;周以均四女適欽加道銜、江蘇姑蘇府知府(從四品)鐘殿選三子;周以增女適咸豐己未會元、翰林院編修(正七品)馬傳煦宗子;周以坶長女菱姑嫁江西袁州府同知升用知府(正五品)沈超。十二世,周錫祺配乾隆甲辰狀元、兵部尚書、吏部尚書茹棻孫女、廣東墩百場年夜使(正八品以下)茹壽彭之女。十三世,周颳風配咸豐己未進士、翰林院庶吉人趙一林長女……

斟酌到族人功名、官階,周家的聯婚對象得以逐步向官宦人家挨近,重要是家族全體經濟實力以及周以均成為名紳使然。假如僅從名單看,個體聯婚對象的官宦等第似乎闡明周氏已是處所富家。但是假如依照時光線停止考核,成果則會迥然分歧。像周永年之妻是朝廷一品年夜員梁國治的曾孫女、梁承綸的孫女、梁念恭的女兒。待周永年于道光丁亥(1827年)誕生時,梁國治早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卒。兩家聯婚時,梁承綸曾以副貢標準為福建正和縣知縣,不知尚活著否;梁念恭僅為捐職按察使經過的事況(正七品)的虛銜。像周錫祺之妻是巨宦茹棻孫女、茹壽彭之女。而茹棻歿于道光辛巳(1821年),周錫祺生于道光丙戌(1826年),而茹壽彭所任廣東墩白場年夜使,“年夜使”在清代僅屬雜職官,品秩自正八品至不夠格不等。這般考核上去,從紹興府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科舉進士名錄及其官階,周氏的聯婚對象年夜都屬于書噴鼻家世、鄉間名紳、尚未發財或曾經式微的官宦人家。

綜上所述,無論魚化橋周氏,仍是福彭橋周氏,與紹興下層的名門看族均有必定間隔,顯然屬于紹興社會的中心階級。魚化橋周氏諸多房族中落之后,福彭橋周氏則憑仗家族貿易財富和周以均的位置名譽,逐步在晚清紹興社會中突起。正在此時,承平軍李秀成部主將陸順德,率人于咸豐辛酉年(1861)玄月二十九日占據紹興府城,招致周氏家族的命運由盛轉衰。

二、“中落”與“底蘊”

關于承平軍對周氏家族的影響,周福清在《恒訓》中說:

我家 高曾祖,節約率下,歲有贏余,必置田產,所得租谷,變價買田,故田多而產實。自忠房開寶來飾店,會亨銀號,始變浮財。各房貪利錢之厚,紛紜寄存。咸豐辛酉,粵逆犯紹,盡為賊有。始悔不買田之掉計,晚矣。我族中落,由此。25

在周福清看來,營生方法由實產變浮財,承平天堂活動的沖擊,兩相疊加,成為周氏家族命運轉機的要害原因。惋惜的是周福清僅提醒了家族經濟層面所遭遇的衝擊,缺乏以反應豐盛的汗青原形,應該將這一事務置于那時的汗青語境中考核,發掘其背后的諸多史實。

清朝中后期,中國生齒激增,吏治腐朽,會黨發難,平易近誕辰艱,招致社會牴觸不竭激化,至鴉片戰鬥后近十年間更為嚴重。“洪秀全預備將中國的一切年夜事情革,并改革中國汗青,甚至世界汗青。他要廢除一切崇奉,樹立一以他本身為中間的崇奉,把持一切的人力、物力,由他本身安排。他抱有年夜同的幻想,本身則是特權階層,舉動‘通情達理,但求事濟’。”26于是以崇奉統制、兵平易近合一、軍事化行政、圣庫與田畝軌制為特點的承平天堂活動乘勢而起。承平軍與清軍之間睜開長達十余年的決死搏斗(包含隨之而起的災荒、饑荒和瘟疫),給國民性命財富形成了宏大的喪失。主戰區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七省生齒喪失7330萬。27浙江“通計浙東八府,惟寧波、溫州尚稱完美,紹興次之”28。即使這般,1861-1863年間,紹興府生齒喪失近400萬,喪失率60.6%,29乃至戰后府城蒼生自覺鼓起“斷屠”風氣。時人有記錄云:

壬戌玄月二十九日,郡城掉陷。承平軍從西郭門當者披靡,一無所阻。至凈平庵前,起首向庵放火燃燒,遂即開端殺人,縱至興文橋下小能仁寺。放火沿途見有新剪髮之人,稱為妖人,即行殺害,無一倖免。五日后,始出安平易近通告。凡住居鬧市或通衢年夜街之處,搶掠之風至此少戢,而荒僻蕭瑟處所則搶掠殺害蕩然無存。郡人有不滿承平軍奸殺搶☐行動者,乃書為痛斥匿名之榜,乘夜揭諸通衢,遂觸群賊之怒。(賊)遂年夜索城中,不拘長幼,悉以屠之,致成尸橫遍地,血流漂杵情狀。殺害之慘,無以復加。癸亥正月二十五日收復之后,每值玄月二十九日,郡人鑒于絕後大難,遂于是日,郡中主動斷屠一天,婦媼并有茹素者。蓋以迓天和而以懊悔,至今不衰,永認為例云。30

承平軍將領陸順德拆小能仁寺及四周宗祠、家廟,鄙人亨衢藥王廟四周建成九開間、五進的來王殿;周文嘉、孟文悅初居水澄巷徐氏年夜宅,后孟文悅遷往前不雅巷凌家臺門,周文嘉遷往覆盆橋下沈家臺門(即周家老臺門),一徐姓將領進駐周家新臺門;又在不雅音橋下明朝閹黨徐年夜化舊宅,建立姐妹館,掠有姿色的年青婦女充之,餐以膏漿,衣以綾羅,飾以珠玉,教以音樂文詞,監督以老嫗,遇有臨陣出力者可擇一而賞之。

人尚這般,況且財產!周氏所依靠的銀號、典當行業遭遇巨創。“洪楊之役……遍地大眾年夜起發急,皆謂長毛造反,時局極現不安,于是紛紜至各莊提取現銀……大都莊是以瓦解。”31“迨至清咸豐五年(1855),承平軍進浙,典當驟減。紹興城內僅存菩提弄信和一家寺庫。”32 周氏“十一世值承平軍起義以后,遭遇兵燹影響,喪失甚巨,各房族多致一蹶不振,甚或流浪掉所。”33過橋臺門忠房開設的會亨銀號、寶來飾店慘遭洗劫,周氏族人倉促逃至鄉間出亡,周永年、周之錞、周茀庭、周錫恩、周慶祁被承平軍或殺逝世、或刺傷致逝世,或擄走失落。同治二年(1863)正月二十六日,紹興被清軍攻下,承平軍守將周文嘉敗走蕭山。周氏族人回到府城,發明在老臺門墻上涂滿壁畫;新臺家世五進“西頭的兩間經了承平軍的戰亂曾經殘毀,只剩下南方的一部門衡宇尚可住人……后邊朝北的一間則因樓板和窗戶都已沒有了……東偏一間便是在《魯迅的故家》里所說的橘子屋……樓上也是空著,卻比東邊倉間的樓上更是曠廢了,由於何處只是沒有樓板,空空泛洞的沒有什么希奇,這邊卻還是一間空著的屋子,倒是窗戶全無”34,直到1906年魯迅成婚時,這一部門屋子才從頭修造。由於周作人只是說起和本身家有關的部門,其他房族的衡宇損毀情形尚舞蹈教室無記載。魯迅的高祖周珄、曾祖周以埏回家不久,就分辨于同治二年六月初七、六月十六往世,應當與看到臺門的慘象有必定的關系。

盡管戰亂給周氏家族形成了宏大喪失,但年夜部門房族堅持著中產階層的生涯程度,甚至還表示出較強的成長活氣。由于營生方法和思惟不雅念的差別,三個臺門的房族有分歧的表示。絕對而言,老臺門房族遭到的沖擊絕對較小。和房經濟狀態本就好于其他房族,重要投資的地步屬不動產,故得以坐擁巨資,過著優勝生涯。戰后,和房周以坶的次女順姑(早逝)、四女月姑(補填作後妻)嫁前不雅巷鹽商兼當商、后來成為紹興商界頭面人物的鮑薌谷(鮑家在清末平易近初才真正突起而躋身紹興富家);三女裕姑嫁紹興四年夜看族之一張溇胡氏的一個有點像精神病書白癡,乃至婚后常住在外家發怨言,鬧別扭35。從“門當戶對”的婚配傳統看,和房的聯婚對象屬于正在突起的富戶或有點毛病的富家後輩,其在處所社會的位置可見一斑。直到周以姆暮年,“和房有兩個賬房,領班是文相,奉侍十五曾叔祖有個年青工人叫恭慎,奉侍新老太太有兩個丫頭,別的各有煮飯母親,做粗活的長工,管花卉的園丁,管鳥的、管魚蟲的工人,還有忙月、長工,總加起來,也有20人”36。恕房從事何種個人工作不詳,但一向擁有老臺門的衡宇產權,后因盡嗣由慎房的周壽恒繼續財產。勇房經此沖擊,不知是有力開設寺庫,仍是煩惱浮財風險,只好到別處從事典當或其它實業,都能踏踏實實,家道不錯:十三世,周傳梅到浦江縣隆泰當先生意,后到紹興諸善弄的善興當做司理,周梅卿20歲起在杭州一家寺庫學做朝奉,后在紹興作揖坊的容年夜當持續做朝奉,周心梅14歲起在紹興亨衢元泰紙店任務,一向到70歲退休,周梅舲從事銀號業;十四世,周錫三先在紹興開元弄道記當做學徒,抗日戰鬥時代japan(日本)人進城搶寺庫后,就到諸暨鮑同順醬園當出納,束縛后在諸暨副食物公司做營業員直到退休……37是以,原老臺門的房族都能守住祖業,一直未將臺門賣出。

過橋臺門、新臺門房族的情形比擬復雜。一方面,各房族進股的會亨銀號、寶來飾店被洗劫一空。盡管有余力的房族仍不掉商家本質,38但大都房族掉往了廣置田產、從事經商的本金,簡直徹底廢棄了貿易傳統,以繼書噴鼻為業,依附無限的地租保持生涯,而一旦生齒繁衍,分炊析產,經濟景況就不容悲觀。另一方面,周以均在承平軍進紹后,持續努力于抗擊承平軍和戰后恢復事宜,在文明教導方面也可圈可點:同治二年,應山陰知縣臧可園邀,任吳融兵米局總辦;應紹興知府楊豫庭邀,至善后局襄處事務,掌管新建昭忠祠、新司考棚、證人書院工程,又隨辦米捐局;同治三年至六年,掌教龍山書院,兼辦貢院、捐局、善后局務,又因紹興水患,赴塘工總局,襄辦籌捐筑塘抗汛 ,重浚三江閘港;經閩浙總督左宗棠、浙江巡撫馬新貽奏保,交部從優議敘;及門門生王熙年、王崧年、楊燮和、潘良駿、孫琥銘、沈百墉、鮑謙、胡年夜晟、周福清又考中舉人……正因這般,周以均雖非“紹興的首席名流”,但在處所社會中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39年夜致受周以均的積極影響,新臺門、過橋臺門的房族,或餐與加入科舉測試、充任幕僚佐治,走從政之路,或投身文明教導工作,從而構成與老臺門房族迥乎分歧的營生方法和精力氣質。十二世,周福清考中進士,宦途坎坷,官品不跨越正七品;周藕琴在陜西長安、富平、合陽、韓城、華陰等地當刑名師爺;周慶藩考中舉人,投身教導,后來攙扶幫助周家後輩到江南海軍書院唸書,回到紹興后曾任紹興府書院總理(即校長);周花塍、周玉田等坐館授徒。十三世,周叫山、周伯文、周仲翔等從事教導;周憶農、周伯㧑、周仲陽、周慰農、周子衡、周秉模(即四七)均當過幕友、師爺;周秉樞(即六四)在育嬰堂做司事,周丙鈺在杭州報關行做司賬;周冠五先做幕友,辛亥反動后曾任江蘇松江縣當局第一科科長、紹興縣當局地政處處長等職,抗戰時代紹興淪陷,任紹興縣當局第一科科長、印花局局長,束縛戰鬥時代又先后任紹興縣當局清丈處主任、縣當局扶植科長等職……也有個體族人“臺門氣”實足,眼高手低,不樂幹事,最后處境潦倒,下場悲涼。

盡管承平天堂活動過后,過橋臺門、新臺門的族人多投身科舉及文教工作,但在紹興稱“唸書世家”則是過譽。福彭橋周氏上溯到一世祖逸齋公,中進士者僅周福清1人,中舉人者僅周煌、周以均,周慶蕃等3人。即是擴展到自逸齋公以下的全部魚化橋周氏近七百人中,進士1人,舉人6人,中秀才者數以十計,其余有功名者多為捐職,實職最高七品。紹興素稱人文淵藪,教導興盛,明清兩代僅會稽、山陰二縣考取理科進士者999人(此中狀元9人,榜眼5人,探花4人),考取理科舉人者2805人,40且世家看族甚多。水澄劉氏明清兩代考取進士者13人,考取舉人者41人;下方橋陳氏,明清兩代考中進士者15人,考取舉人者27人;陶堰陶氏明清兩代考取進士者42人,考取舉人者66人;還有狀元坊張氏、偁山章氏、張溇胡氏、孫端孫氏、霞川沈氏、五云王氏、梅墅祁氏、魯墟陸氏、后馬周氏……普通而言,家譜記載著一個家族的光榮,為家譜作序者乃是家族所能接觸到的最高條理的人物。就此而言,《越城周氏支譜》作序者分辨國史館總纂、河南道監察御史章嗣衡。而《水澄劉氏家譜》作序者為南京兵部尚書奉勅參贊機務商周祚;《會稽孫氏家譜》作序者為太子太保、體仁閣年夜學士、軍機年夜臣張之萬;《山陰張川胡氏宗譜》作序者為浙江布政使加三級許應鑅,《會稽陶氏族譜》作序者為貴州布政使汪新……比擬之下,周家在文明上的表示、所處的社會階級,在紹興很難說是唸書世家,文明富家。

實在一個家族的經濟實力、文明底蘊在生涯細節中最能表現。周作人曾說:

例好像是住于東陶坊的人家,在百草園西邊的梁家和迤東河南岸的壽家即三味書屋,他們省墓的典禮便截不相像,兩者都出于顧范的記載之外……梁家典禮沉重,上午早到墳頭,從獻面盆手巾,茶碗煙袋起,演到吃中飯,要花上小半天功夫,壽家則用劃子,父子二人祭畢下船,懷中各出燒餅兩個,吃了當飯,固然沒有闡明,大要只備噴鼻燭紙錠,并無什么食物的。這當然是極真個例……至于周家那是極平凡的普通的措施,與顧范二家所記大略雷同,或許可以說是最沒有特點的一種吧。41

此處周作人所說的梁家,即周家的西鄰梁子貞家,“傳聞上代出過狀元”42。紹興汗青上中狀元且為梁姓者,只要乾隆戊辰科狀元梁國治,其曾任軍機年夜臣、東閣年夜學士兼戶部尚書,在紹興雖非富家,也是巨宦。梁子貞平生設塾授徒,家道已式微,卻依然堅持著沉重的典禮,闡明家族遺風氣存。而三味書屋的壽家,先前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在紹興偏門外釀酒、賣酒,因愛護喜好文字,遷居福彭橋購買建造了壽家臺門。至壽鏡吾的父親壽韻樵解脫貿易,壽家才真正成了書噴鼻家世,文明積淀略顯缺乏,故于典禮也不甚講求。周家介乎其間,闡明周家的文明積淀在紹興社會處于中等程度。

或有人以為梁子貞未必曲直池梁氏后人,上陳述明沒有足夠的壓服力。那么,我們比擬一下周氏、杜氏的清明節上墳典禮。周作人曾說,會稽周氏省墓陳規與山陰平氏大略分歧,差異僅在周氏祀后土及祭祖時通俗用雙響炮仗五個、十個,并引平步青編《平氏值年祭簿》如下:

座船兩只,今改年夜三道船一只,酒飯船一只,吹手船一只,吹手四名。向例每只約船錢銀三錢幾分不等,姑且給船米七升五合,酒十五吊,魚二尾,雞蛋二個,折午飯九四錢百文,點心等俱無,后改一切俱包,回城上岸時每只給撣艙酒一升壺。

祀后土神祭品,肉一方,刀鹽一盤,腐一盤,太錠一副,燒紙一塊,上噴鼻,門宵燭一對,酒一壺,祝文。

墓前供菜十年夜碗,八葷兩素,內用特雞。三牲一副,鵝、魚、肉。生果三色,百子小首一盤,墳餅一盤,湯飯杯筷均六副。上噴鼻,門宵燭一對,橫溪紙一塊,年夜庫錠六百足,祝文。酒一壺,獻杯三只。

在船子孫每房二人。值年房備茶,半路各給雙料葷首兩個,白糖雙酥燒餅兩個,粉湯一碗,近改用面。散胙六桌,八葷兩素,自同治二年起減為兩桌。每桌酒幾壺不等,醬油醋各二碟,小桌二桌,三爐十碗。吹手海員半路各給小首兩個,燒餅兩個,粉湯一碗,近年改用面一中碗。管墳人給九四錢二百文,酒一升壺。43

而富家杜氏的祭規,據《會稽東浦村杜氏家譜》中的記錄則更為詳實周到,如往徐家塘一節:

值年房備烏篷年夜船五只,吹手六名。每船備值茶人。船桌、椅、凳、茶炊、茶碗、茶葉、炭籃。……徐家塘祭畢,給守墓人熟肉一斤、酒一升,又田八分,土名杜家田。令其耕種,拜掃日值年房收錢二百文以作租息。與祭人登船,每人給朱糕四埭、白糖燒餅四個、甘蔗二節、二寸為度。門噴鼻干一塊。船人、吹手各給白糖燒餅二個,與祭人各給胙肉簽一支。墓前領。

后土祀品:杯箸二副,獻杯三只,三事一副,桌圍一張,酒一壺,鹽筍,饅首、果品,冷食一盤,單餅一盤,鵝一只,門宵燭一對,噴鼻一股,方連一塊,永富一副,祝文一道,徽炮五枚。

墓前祭儀:庶羞十六簋,魚翅、刺參、魚肚、貢干、火腿、扣肉、整雞、整鴨、鯽魚、羊肉、油豆腐、素雞、細炒、整面筋、筍、鉤湯。五牲,雞、鵝、鯉魚、肉、羊。如生果四盤,饅首一盤,冷食二盤,燒餅二盤,杯箸六副,蓮子茶六鐘,粉湯飯各六椀,酒一壺,四兩燭一對,噴鼻一股,板紙二塊,獻杯三只,祭文一道,足錠一千八百,雙聲六枚,黃傘一頂,五事一副,八仙桌二張,桌圍二張,棕薦二條,豬羊架一對,全豬一口、全羊均插花。

……

與祭人午席飲胙,每席四位。鵝八兩,片肉十兩,煎鯉魚八兩,咸蛋二個,筍十兩,湯雞、和菜、羊肉八兩,血羹二椀。撐船等吹手午酒八椀,一桌。肉七兩,羊七兩,鯉魚六兩,鵝六兩,筍、和菜、肉羹二椀。管祠人菜一桌照式,酒一升……遠方與祭者、船人俱給酒飯。照上式。吹手工錢有貴賤,不限制。44

杜家沒有具體記錄雇船所需支出,大要是家族自有船船。從省墓祭規看,排場之年夜,細節之繁,均跨越平氏(即周氏),對管墳人、吹手相當寵遇。可見,周家上墳典禮在壽家之上,在杜家之下。除此之外,《會稽東浦村杜氏家譜》中對家訓、世系、祭奠、人物傳略等較為完整充分,尤其祭奠之典,分元宵祭、追遠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且對餐與加入職員、祭奠典禮、出資數量、下人待遇等均有精密的規則。絕對而言,《越城周氏支譜》僅述姓氏淵源、世表、世錄、宸章、祭田、義田、祖傳,內在的事務絕對簡單細緻,祭奠之典更是付之闕如,也能闡明周家的文明積淀處于中等程度。

跟著周以均于同治辛未(1871年)往世,周以增于同治甲戌(1874年)往世,處所公益工作中便鮮見周氏族人,家族的社會影響力有所降落。但在都昌坊(即西至都亭橋,東至覆盆橋)一帶,戴家臺門的人曾經沒落。壽家臺門的壽子持與魯迅從叔祖周慶藩同為光緒二年丙子科舉人,其子壽孝天和其弟壽鏡吾一家都是秀才,壽鏡吾次子壽洙鄰直到1903年以秀才成分考取浙江優貢,1904年餐與加入優貢會考獲得朝考第一名即 “朝元”。梁家臺門的“梁子貞,他是新臺門的西鄰,他是一個老學究,也曾進過秀才,進學后一向沒有往鄉試。……他一輩子在家設塾教書,他家道平凡,雖非富有,尚足溫飽”。45租住老臺門閑屋的沈守愚設塾授徒,屢考不第,直到科舉停廢一直是個文童。其余人家年夜致如周作人所說:

那時東昌坊口是一條蕭瑟的街,可是飯店卻有兩家,都是坐南朝北,西口一家曰德興,東口的即咸亨,是魯迅的遠方本家所開設,才有兩三年就關門了……德興坐落在十字路的西北角,西南角為生果蓮生的店展,西邊路北是麻花攤,路南為泰山堂藥店,店東申屠泉以看風水起身,綽號“矮癩胡”更為知名。路南德興飯店之東有高全盛油燭店,申屠泉室第,再隔幾家是劃子埠頭,傅澄記米店,間壁便是咸亨,再曩昔是屠姓柴展和一家錫箔展,往南拐即是張馬橋了。路北與生果展隔著兩三家有賣扎肉腌鴨子的沒有店號的展子,養榮堂藥店,劃子埠頭的對過是梁姓年夜臺門,其東為張永興棺材店,魯迅的舊家,朱滋仁家,到了這里就算完了,下往是別一條街。中心有些室第不克不及了解,可是明顯的店展差未幾都有了……46

可見在都昌坊一帶,除了幾個臺門以外,其余都為陌頭店面商展和手產業作坊。在四平易近社會,士紳階級的社會位置要超出跨越其他階級。周以均往世以后,周福清考中進士,周慶藩考中舉人,並且周氏家族人丁旺盛、個體房族富饒水平在四周數一數二,周氏家族天然成為都昌坊的最凸起的家族,備受鄰居鄰人尊重。

余 論

中國廣土眾平易近,地域間差別極年夜,尤其到了近代,“中國社會上的狀況,的確是將幾十世紀縮在一時”。借使倘使研討近代汗青人物時,研討者疏忽地域差別、時期懸隔等原因,“有興趣有意之間,往往依其本身所遭際之時期,所居處之周遭的狀況,所薰染之學說,以猜測說明前人之意志”,47則極易看朱成碧,其談吐愈有層次統系,則往汗青之本相愈遠。從汗青學、社會學的角度進手,借助處所文獻,斟酌著作者的際遇、位置,比擬、辨析各類資料,庶幾接近魯迅門第的汗青原形。周氏門第流變經過歷程中構成的文明傳統,藉由“數世同堂、表裡有制、長幼有序、高低有分”的臺門,所組成的絕對固定的文明場域,對持久浸淫于此中的魯迅影響深遠。是以,中產階級、里坊年夜戶、貿易傳統、書噴鼻傳家等家族特色,才是探尋魯迅經歷限制、文明慣習、思惟不雅念的邏輯出發點。

刊定于2022年6月3日

注釋:

1 如“魯迅,以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紹興城內姓周的一個大師族里”,見魯迅:《自傳》,《魯迅選集8》,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第401頁;“周氏有三個年夜臺門,有兩爿典當,有幾千畝田,有有數的市房,往來的盡是巨商、豪族”,“周氏為那時社會看族,自命書噴鼻傳家”,見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昔時紹興風俗》,上海:上海文明出書社2006年,第93、240頁;“鏡吾公執教雖嚴,對于魯迅,從未加以呼,每稱其伶俐過人,品德高尚,自是唸書世家後輩……魯迅家為紹興城中看族。……周氏三臺門,嘉、道以來,老臺門以富稱,新臺門,過橋臺門,以唸書世家稱,光緒之際,皆式微矣,至魯迅而門風以振”,見壽洙鄰:《我也聊下魯迅的故事》,《魯迅研討材料3》,北京:文物出書社,1979年,第225-226頁。

2 有關代表性的結果有段國超:《魯迅門第》,北京:教導迷信出書社,1998年;張永泉:《從周樹人到魯迅》,上海:西方出書中間,2006年;顧瑯川:《周氏兄弟與浙東文明》,北京:國民出書社,2008年;王曉初:《魯迅:從越文明視野透視》,北京: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12年;彭定安:《魯迅的性情與家族的影響》,《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迷信版)》1886年第1期;陳方競:《“大師族”出生之于魯迅的積極意義》,《魯迅研討月刊》1994年第6期;裘士雄:《論周氏族群對魯迅的影響》,《魯迅研討月刊》2005年第1期;李新宇:《魯迅的出生與周家的文明》,《關東學刊》2018年第1期等。

3 周以均:《舊譜自序》,首都藏書樓躲《越城周氏支譜》,北京:線裝書局,1996年。

4 鐘叔河編訂:《四百年前》,《周作人散文選集11》,桂林: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9年,第724頁。

5 周福清著,魯迅抄,國度藏書樓躲:《恒訓》,1899年。

6 因其宗祠在魚化橋,故得名。

7 沈元泰:《述先公傳》,首都藏書樓躲《越城周氏支譜》,北京:線裝書局,1996年。

8 紹興市處所志編輯委員會編:《紹興市志》,杭州:浙江國民出書社,1996年,第632頁。

9 杜世楙:《杜家臺門的變遷》,《紹興文史材料》第14輯(外部刊行),2000年,第199頁。此處“吳”疑為“胡”。

10 周福清著,魯迅抄,國度藏書樓躲:《恒訓》,1899年。

11 史致光:《熊占公傳》,首都藏書樓躲《越城周氏支譜》,北京:線裝書局,1996年。

12 周冠五:《周氏家族的經濟狀態》,《魯迅家庭家族和昔時紹興風氣》,上海:上海文明出書社,2006年,第236-237頁。

13 周冠五:《周氏家族的經濟狀態》,《魯迅家庭家族和昔時紹興風氣》,上海:上海文明出書社,2006年,第33-34頁。

14 王父,即祖父,周其琛是口述者周錫嘉的祖父。朱提,銀的代稱;流,量詞,八兩為一流,此處即指忠房的周其琛捐銀二百四十兩,得敘鹽運司知事銜,見周錫嘉述、鮑臨撰:《燮三公行實》,首都藏書樓躲《越城周氏支譜》,北京:線裝書局,1996年。

15 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昔時紹興風氣》,上海:上海文明出書社,2006年,第230-231頁。

16 王彝壽:《越難志》,詳見邢鳳麟、鄒身城:《天堂史事釋論》,上海:學林出書社,1984年,第371頁。

17 裘士雄著:《魯迅出亡過的皇甫莊旗桿臺門及其主人范嘯風》,《魯迅研討月刊》2008年第4期。

18 鐘叔河編訂:《兩個明堂二》,《周作人散文選集11》,桂林: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9年,第632頁。

19 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昔時紹興風氣》,上海:上海文明出書社,2006年,第95頁。

20 杜立夫等:《會稽東浦村杜氏家譜》卷十、卷十一,光緒二十五年(1899)。

21 裘士雄:《徐樹蘭百年祭》,《紹興文史材料(外部交通)》第17輯,2003年,第63-65頁;陳惟予:《書饗全國 碩德可風》,《紹興文史材料(外部交通)》第17輯,2003年,第62頁;平易近國紹興縣修志委員會:《浙江省紹興縣志材料第一輯》,臺北:成文出書社無限公司,1983年,第3128-3129頁;紹興藏書樓收拾:《浙江紹郡中西書院章程》,《平易近國紹興縣志材料第二輯》第20冊,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版,第8頁。

22 周建生齒述,周曄收拾:《魯迅故家的沒落》,福州:福建教導出書社,2017年,第23頁。

23 張仲禮:《中國名流研討》,上海:上海國民出書社,2019年,第6-8頁。

24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234頁。

25 周福清著,魯迅抄,國度藏書樓躲:《恒訓》,1899年。

2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84頁。

27 曹樹基:《中國生齒史(第五卷)》,上海:復旦年夜學出書社,2001年,第553頁。

28 左宗棠:《浙省被災郡縣同治三年應征賦稅請分辨征蠲折》,《左宗棠選集 奏稿一》,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第369頁。

29 曹樹基:《中國生齒史(第五卷)》,上海:復旦年夜學出書社,2001年,第486頁。

30 紹興叢書編纂委員會:《城陷留念日斷屠》,《紹興叢書 第二輯》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20頁。周作人己亥年(1899)玄月日誌:“二十九日,晴,諸暨縣童正場,冷。荷孫往皋步往禁屠,所以日為咸豐發逆進城之日也,”見魯迅博物館躲:《周作人日誌(影印本)上》,年夜象出書社,1996年,第70頁。可見“禁屠”風氣至多因循至1899年,此時距承平軍加入紹興已三十七年之久。

31 紹興藏書樓收拾:《錢業》,《平易近國紹興縣志材料第二輯》第26冊,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第67頁。

32 紹興市處所志編輯委員會編:《紹興市志》,杭州:浙江國民出書社,1996年,第1319頁。

33 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昔時紹興風氣》,上海:上海文明出書社,2006年,第7頁。

34 鐘叔河編訂:《家里的轉變》,《周作人散文選集13》,桂林: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9年,第328-329頁。

35 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昔時紹興風氣》,上海:上海文明出書社,2006年,第59頁。

36 周建生齒述,周曄收拾:《魯迅故家的沒落》,福州:福建教導出書社,2017年,第18頁。

37 裘士雄:《口述與筆談(二)》,《上海魯迅研討》2006年春季卷。另見張能耿、張款:《魯迅門第》,北京:黨建讀物出書社,2000年。

38 新臺門周仲翔年夜約在咸豐甲午、乙未之間于新臺門年夜門對面開設咸亨飯店,見鐘叔河編訂:《咸亨飯店》,《周作人散文選集12》,桂林: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9年,第191-192頁。魯迅家能夠直到1899年還在和記投資分紅,見劉潤濤:《魯迅“家境中落”考》,《魯迅研討叢刊》2018年第2期。

39 周建生齒述,周曄收拾:《魯迅故家的沒落》,福州:福建教導出書社,2017年,第16頁。周建人說周以均是紹興的首席名流,周冠五說周以均是處所社會的首席紳耆。考核史實,周以均介入分修邑志、招募練勇、監修城垣、幫辦籌餉局務、建造三江閘,多緣于有總角之交且鄉試同年沈元泰的推舉扶攜提拔。周以均雖為虛銜,但等第高于紹興知府(從四品),會稽知縣(正七品)。

40 分辨見紹興市處所志編輯委員會編:《紹興市志》,杭州:浙江國民出書社,1996年,第1945-1946頁、第3310頁。

41 鐘叔河編訂:《風氣異同》,《周作人散文選集11》,桂林: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9年,第735頁。

42 周建生齒述,周曄收拾:《魯迅故家的沒落》,福州:福建教導出書社,2017年,第44頁。

43 鐘叔河編訂:《省墓》,《周作人散文選集11》,桂林: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9年,第736-737頁。

44 杜立夫等修纂:《會稽東浦前村杜氏家譜》卷九,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

45 周冠五:《魯迅家庭家族和昔時紹興風氣》,上海:上海文明出書社,2006年,第64-65頁。

46 鐘叔河編訂:《孔乙己的時期》,《周作人散文全編10》,桂林: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9年,第728-729頁。

47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陳述》,《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涯・唸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第279-280頁。

(作者簡介:劉潤濤,男,文學博士,重要研討範疇為中國近古代文學、魯迅研討。現執教于河北年夜學文學院。)

(轉錄發載自“現今世文學通信”微信大眾號)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